文档详情

文明礼仪绽放青春之美.docx

发布:2017-06-12约5.0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明礼仪绽放青春之美——一堂班会课引发的思考【摘要】:文明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乎个人教育与成长,对于青少年而言,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文明的程度是衡量国格的尺度,是品评人格的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青少年的文明礼仪教育已然成了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礼仪与青春相伴,让青春与文明同行!【关键词】:文明礼仪青少年【引言】:本校在2015年12月15日举行“文明致青春”主题班会大赛。八年级某班展示了别具特色的一节班会课,赢得学校老师和专家的好评,并且获得学校主题班会大赛一等奖。通过此次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身文明礼仪修养,做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学生担任主持人,班主任作为现场评论员,以学生的体验和课堂的生成作为主线,师生共同创造课堂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把它融入到学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礼仪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要“立于礼”。所谓“立”,就是健全人格的确立。而健全人格的确立是和“知礼”是分不开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也曾说过:“礼仪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如今,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社交面的扩大,礼仪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人们的正常生活都离不开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仪不仅是自尊的表现,而且是对他人的尊重。礼仪在治国安邦、立身处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尺度,也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礼仪的重要性。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管子说“礼者,因人之情,象义之理,而为之节乐者也。”所以,礼仪是治事待人的准则,亦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礼仪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使中国素有“礼仪之邦” 的美称, 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切入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今天的中学生将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礼仪行为如何十分重要。教育重在育人。加强礼仪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升华,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的举止行为。一、目睹当前礼仪教育的现状改革开放快40年了,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传统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的礼仪常识教育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污言秽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在中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信手涂鸦;上课迟到早退;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中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人为何物,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的学校德育过大、过空、过泛,质量不高,效果不尽人意,难以“入耳、入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