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IT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职学生IT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计算机专业高职毕业生情况的分析,指出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的建议。br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计算机专业;就业;岗位素质;学习能力br br 1现状br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10届毕业生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届生一起冲入就业市场。由于就业学历的攀比又进一步加大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预计,2011年大学层次的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58万。我们的高职教育是否合格,教学质量的最终检验就看我们的学生是否为社会所接纳——毕业生就业率。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要能转危为机,完成跨越式发展,就是要闯出一条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路,需要企业和学校,教师和学生联手合作、共度难关的创新思路。br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的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之处,是在搞好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这一特色没有真正体现。职业素质,简单地说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职业情况了解程度等方面。目前,普遍认为毕业生缺乏良好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人际关系处理等非技能性优势。高等职业教育,既要注重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又要加强职业观念、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是技能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统一体。br 2分析问题及措施建议br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对口企业当属IT企业。br IT企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工作节奏快、知识更新快、竞争激烈,要求员工创新能力强、知识结构新。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有以下几个基本条件:较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是精神和能力的总合,包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对职业情况了解程度。br 2.1培养受企业欢迎的职业能力和技术br 许多IT企业,对刚进入企业的毕业生都要进行岗位培训,技术性强的岗位上更需要“一两年的边做边学的过程”才能培养出熟练的IT员工。如果将这些企业培训过程挪到高职院校里,并进行提炼和教学标准化,不就可以为企业节省下这笔开支和时间、精力。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企业里使用的技术及操作,即“订单式培养”,让学生一进入企业就是一名熟练工,达到企业上岗标准。br 职业能力还表现为“学习能力”,企业十分看重新人的学习能力——自己学习、钻研技术的能力。我们调查了多家在杭的大型IT企业,他们都一致表示对应届毕业生“学习能力”最为看重。所以对在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校目前正在实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就是对症下药的有力举措,通过此项改革,我校从课程设置直至课堂讲学内容都围绕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一关键点进行。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扎实的技术功底,才能在低端的IT工作岗位的繁复操作中凸现高职毕业生的特点和优势。其次,要加强普高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普高生在入学前,不如职高生那样接触过较多的专业工作(如暑期的实习等等),对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职业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引领他们入门的时候,给这些学生以信心和兴趣。这些学生相对来说接受能力和逻辑思维较强,所以将他们的职业兴趣培养并激发起来,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择业的整体素质。要注意引导正确的职业兴趣方向,以免出现学生对各个游戏站点了如指掌,但对专业相关的技术网站、论坛却一无所知的情况。br 2.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br 虽然学校培养的重点是专业技能,但职业道德培养已越来越大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现已成为程序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为了突出这方面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已经将原有的教学案例换成了实战案例,让同学们进入全息化实战教学的课堂——项目分工。全班40人按照软件工程的划分,将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及编码实现作为四个工作岗位,每个项目组由四个人组成(如图1所示)。br br 前2位同学分别为组长和助理,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基础,能组织同学开展各项工作,组长突出组织能力,设计师强调有耐心,善于协助和沟通,后2位的同学要求依次降低,实际就是由前2位同学带动后2位一起工作。重要性、得分高低都按此排序。在实训室里,也按此顺序坐位,便于教学管理。学生为了拿到学分、拿到高分,就要完成自己分配的工作。这是对软件企业中的绩效考核,奖金分配的一种映射。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选几位同学作临时兼职(作为加分条件):数据库汇总1人、界面集成3人(其中2人查收单元文件和窗体文件并集成,一人负责界面整体美工)。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实战的逼真度。最终,我们将一个40人的班级划分成十个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被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