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探究中图分类号:B03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58-01
摘要:
本文初步分析了转换层结构施工特点的基础上,对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的控制药店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同时对模板工程和临时支撑工程的施工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结构;施工技术
1转换层结构的施工特点
通常而言,转换层的作用是实现水平转折功能。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其特点是受力不利抗震的结构体系,该结构及其支撑系统有自身的特点。
1.1结构尺寸大,楼面支撑荷载重。
利用引发截面内力来实现体系内利改向是转换层的特点之一,结构内力分布比较复杂,同时为保证上部结构水平剪力顺利传往下部,对转换层楼面水平刚度有严格要求,故一般转换层的结构构件尺寸较大、楼面荷载较重。
1.2分层浇筑,利用先浇部分构件承载。
转换层水平构件高跨比大,截面弯曲时水平纤维相对错动不可忽略,平截面假定不再适用,一般呈现短深梁或厚板的受力特性。采用二次叠浇法进行施工时应对叠和构件进行仔细分析,考虑分层处水平剪力对构件的影响,必要时应与设计单位配合,进行一次设计,确保一次叠浇构件在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承载能力[1]。
1.3利用钢骨架或预应力卸荷。
在转换层结构中使用钢骨混凝土和预应力技术可以减轻自重、改善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设计模板支撑时可以利用己经成型的水平钢骨或预应力平衡部分或全部施工荷载,极大改善支撑受力性能,这种措施适用于转换层与上部结构没有形成整体工作的情况(如上部采用的是小柱网框架或开口剪力墙、壁式框架等结构形式)。
2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基于混凝土转换结构的上述特点,在确定施工方案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转换板的自重、施工荷载以及所承受的上部结构荷载往往非常大,所以应选择合理、可行的模板支撑方案,并根据转换板的结构特点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
2.2设置模板支撑系统以后,转换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使用阶段的不同,应对转换层及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转换板本身受下部支撑体系的作用或混凝土施工方法的影响,在板中易产生设计时未考虑到的附加内力,故需对转换板在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做具体的分析和计算,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来抵抗这些附加内力。
2.3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转换板,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凝土温度差值、温度变化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
2.4转换板承受的荷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
2.5应及时做好转换板施工期间板的变形、混凝土施工温度的监测,及时掌握各种对施工质量不利的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纠正。
3模板工程
3.1模板系统的组成和基本要求
模板系统是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
模板是使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成型的模型。搅拌机搅拌出的混凝土是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混合物,经过凝结硬化后,才能成为所需要的、具有规定形状和尺寸的结构构件,所以模板不仅需要与混凝土结构构件形状和尺寸相同,还要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以承受新浇混凝土的荷载及施工荷载。鉴于此,对模板的基本要求是[2]: (1)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2)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装饰工程施工的隔离剂;
(3)浇注混凝土之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4)对清水混凝土工程及装饰混凝土工程,应使用能达到设计效果的模板。
3.2模板结构的设计。 模板工程的费用约占混凝土结构工程费用的1/3,支拆用工量约占1/2,因此模板设计是否合理,对节约材料降低工程成本关系重大。所以,模板结构和其他结构设计一样。必须进行设计计算。
3.2.1模板结构设计的原则。 模板结构的设计要贯彻实用、安全、经济的原则。
①实用性。 即要保证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模板结构要能保证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各部分的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构造简单,装拆方便,能多次周转使用。同时,便于钢筋的绑扎和安装以及混凝土的浇筑工作。
②安全性。 模板结构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在各种荷载作用下不破坏、不倾覆、不倒塌,变形在允许范围内,结构牢固稳定,使用安全。
③经济性。 结合工程结构的具体情况,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择优选择模板一次性投入,加快模板周转,减少模板支拆用工,减轻模板结构自重,并为后续装饰施工创造条件,做到既节约模板费用,又实现文明施工。
3.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