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麦的品种与区分》课件.ppt

发布:2025-04-06约1.87万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成熟期性状鉴别要点熟相熟相是成熟期田间群体的整体外观特征,包括株高整齐度、穗位高低、整体颜色等。良好的熟相表现为株高一致、穗位整齐、颜色均匀。熟相反映了品种的纯度和一致性,是田间检验的重要指标。落黄性落黄性指植株从抽穗到完全成熟的速度。可分为骤熟型(快速均匀成熟)和缓熟型(缓慢不均匀成熟)。落黄性影响收获适期和品质稳定性,也与抗穗发芽性相关。粒形和粒色籽粒形状可分为长圆形、卵圆形、椭圆形等;粒色可分为红粒(深红、中红、浅红)和白粒。粒形和粒色是品种最直接的特征,也是加工品质的重要指标。粒质和腹沟特征粒质可分为角质、半角质和粉质;腹沟可分为深窄型、浅宽型等。这些特征与籽粒内部结构和加工特性密切相关,是品质鉴定的重要依据。品种纯度鉴定1田间观察法在标准化种植条件下,通过观察形态特征判断异型株比例。主要观察株高、穗型、芒性等明显特征,计算异型株占总株数的百分比。田间检验通常在抽穗至成熟期进行,是种子生产中最常用的纯度检验方法。2室内检验法通过籽粒特征或发芽后幼苗特征判断纯度。籽粒检验主要观察粒形、粒色、胚芽大小等;幼苗检验则观察胚芽鞘颜色、第一叶特征等。室内检验可在非生长季节进行,是种子检验的常规方法。3分子标记法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品种混杂度。通过筛选品种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样品中的遗传纯度。分子标记法准确度高,不受环境影响,但成本较高,主要用于高世代种子和亲本纯度检验。小麦品种选择1经济效益产量与市场价值的平衡2加工品质满足不同加工需求3抗逆性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4农艺性状适应当地栽培条件5生态适应性匹配当地气候条件科学选择小麦品种是实现高产优质的基础。品种选择应考虑多方面因素,从气候适应性到市场需求,综合评估各项指标,选择最适合当地条件的品种。品种选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基于科学数据和经验进行决策。随着专用化育种的发展,小麦品种越来越多样化,针对不同加工用途和生态条件培育了专门的品种。选种时应明确生产目标,根据目标导向选择相应的专用品种,实现产业化生产和精准种植。品种选择的重要性1234产量潜力品种是决定产量上限的关键因素。优良品种通过改良的株型结构、高效光合系统和合理的同化物分配,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潜力。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可达30%以上。品种选择是实现高产的第一步。抗逆性品种的抗病虫能力和抗逆性决定了其在不良环境下的表现。优良品种具有针对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基因,能够降低农药使用量;同时,具备抗旱、抗寒、抗倒伏等特性,提高了生产稳定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品质特性品种决定了小麦的加工品质和营养价值。不同加工用途需要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如面包需要强筋品种,饼干需要弱筋品种。选择合适的品质类型,可以提高加工适应性和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效益。适应性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影响其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选择适合当地光温条件、土壤类型和栽培方式的品种,可以充分发挥品种潜力,降低生产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选择原则:生态适应性春化需求春化需求是小麦品种适应特定种植季节的关键因素。在北方冬麦区应选择具有较强春化需求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种,以避免早春低温下提前抽穗;在春麦区则应选择无需或仅需短期春化的春性品种,以适应短生长季节。选择与当地播期匹配的春化需求类型至关重要。光温反应光温反应决定了品种对日照长度和温度的敏感性。在高纬度地区应选择对长日照敏感的品种;在低纬度地区则应选择日照不敏感或弱感型品种。适合的光温反应类型能确保品种在当地气候条件下正常抽穗开花,避免生育期过长或过短。抗寒性与抗旱性在寒冷地区,抗寒性是首要考虑因素。选择越冬能力强的品种,可降低冻害风险。在干旱或水资源有限地区,抗旱性是关键指标。节水品种通过发达的根系、较小的蒸腾系数和适当的生育期长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障产量稳定。选择原则:抗病虫能力1条锈病抗性条锈病是全球性小麦重要病害,由条形褐黄色病斑特征,严重时可导致产量损失50%以上。条锈病抗性基因包括Yr系列,不同品种携带的抗性基因组合不同。由于病原菌生理小种不断变异,单一抗性基因的品种易失去抗性,因此应选择具有持久抗性或综合抗性的品种。2叶锈病抗性叶锈病以橙红色小型圆形病斑为特征,主要危害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叶锈病抗性基因包括Lr系列,具有成年植株抗性的品种往往具有较好的持久抗性。在叶锈病高发区,应优先选择具有高水平叶锈病抗性的品种。3白粉病抗性白粉病表现为叶片和茎秆上的白色粉状物,在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白粉病抗性基因包括Pm系列,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