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常见病毒.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概述: 简称流感病毒 有包膜的RNA病毒 甲、乙、丙型 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球形或丝状 RNA 核心 NP(核蛋白) RNA多聚酶 基质蛋白MP 包 膜 宿主膜成分 脂质双层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根据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P)不同 分为甲、乙、丙三型 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易变异 共同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 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 抗原性漂移 HA、NA变异幅度小, 量变,导致了甲型流感病毒的局部小流行。 抗原性转变 HA、NA变异幅度大,质变,致新亚型出现,导致流感大流行。 抵抗力 抵抗力弱 56℃30min即可灭活。 对干燥、紫外线、甲醛等敏感。 二、麻疹病毒 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发热、呼吸道卡 他症状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 2、途径:飞沫传播或污染玩具间接传播 3、过程: 腮腺炎病毒 1、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2、引起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肿痛) 3、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病毒可通过胎盘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风疹三症: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耳聋 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预防: 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 生物学特性 1、核酸为RNA 2、包膜表面有突起, 形似皇冠 3、人冠状病毒是普通 感冒病原体之一 4、冬季、早春流行 1、2003年3月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 2、引起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 3、抵抗力较其他冠状病毒强 4、传染源主要是患者,飞沫传播为主 5、临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乏力、关节痛、干咳、胸闷 6、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高 7、免疫性:特异性抗体有一定保护作用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 导致迟缓性肢体麻痹 多数儿童感染后为隐性感染。 开展活疫苗预防以来,已基本消灭了此病。 其他肠道病毒所致疾病 柯萨奇病毒 疱疹性咽喉炎、心肌炎等多种疾病 埃可病毒 无菌性脑膜炎等多种疾病 轮状病毒 引起婴幼儿腹泻,治疗以补液为主 一、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 形态:呈球形 结构:直径27~32nm,单链RNA,无包膜 抗原性稳定 抵抗力:抵抗力强,对热、乙醚 等较稳定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 传染方式: 粪—口途径 所致疾病:甲型肝炎 临床症状:乏力、厌食、厌油、发热、肝大且压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等症状 防治原则 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搞好食品卫生 特异性预防:接种甲型肝炎病毒活疫苗 中国是世界上乙肝患者最多的国家。全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例,每年有35万人死于慢性乙肝相关疾病。 3、抵抗力 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 外线均有耐受性。 防治原则 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是戊型肝炎的病原体 核酸RNA 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流行,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甲型肝炎。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