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民工城市住房困难的研究.doc

发布:2018-10-12约3.36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民工城市住房困难的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促成农民工城市住房困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城市发展管理方面、农民工社会处境方面和农民工生存状态方面。其中城市发展管理方面的原因有城市化、社会资源不均以及城市系统运营方式;农民工社会处境方面的原因有农民工社会地位、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农民工生存状态体现为高流动性、工作环境偏差、收入和生活水平偏低。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农民工群体,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化户籍制度住房保障   1.农民工城市居住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截至2012年末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6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亿人,农民工主要流向大中城市和东部城市。中国农民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农民工的辛劳密不可分。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水平严重偏低,其中农民工城市住房困难尤为突出。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整理得来。从表中数据可知,只有14.4%的农民工有条件在务工地自购房或者回家居住,其余85.6%的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条件都比较差,面临着城市住房困难的问题。      农民工城市居住方式及比重表                        2.农民工城市住房困难原因      2.1 城市发展管理方面   从城市发展管理方面来看,农民工城市住房困难的原因有城市化、城乡资源不均和城市系统运营方式。   2.2.1城市化是中国农民工群体大量产生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国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阶段,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并且城市化程度继续提升的空间还很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各种城市服务业也随着快速增长,未来将需要从农村吸纳来更多的从业人员。中国东部地区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是农业人口集中快速流入的地区。中国农业人口基数大,因此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数量非常巨大;同时短期内城市资源和城市承载能力的增长是有限度的,这就必然会产生农民工居住困难的问题。   2.2.2社会资源不均加剧了农民工城市住房困难。城市规模越大,资源富集效应就越强,也就越吸引农民工的流入。因此数量有限的大中城市成为农民工的主要流入地。一方面这些大中城市容纳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农民工集中流入,这种情况会加剧大中城市系统的压力,同时加剧农民工在这些城市的居住困难。   2.2.3当前中国的城市运营方式基本忽视农民工的城市居住问题。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数量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系统压力不断增大。城市政府基于城市管理的首要任务,必将把工作重点放在维持和发展城市系统的领域(如城市基建、城市更新和城市事业等)。城市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基本没有考虑农民工的城市居住问题。现实中,城市居民一方面享受着农民工城市务工经商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又歧视他们。面临着城市政府的忽视和城市居民的歧视,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住房困难就是其中之一。   2.2农民工社会处境   农民工社会处境对于其城市住房困难的影响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农民工社会地位偏低;二是相关制度不公。   农民工总体数量巨大,但是他们的实际社会地位却不容乐观。首先,农民工人大代表数量偏低。到2013年,两会只有31名农民工人大代表。第二,农民工在务工地社会融入度低。在务工所在城市,农民工基本上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社会资源利用率低,进一步使得其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弱。第三,农民工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得不到保障。现实中繁琐的选民资格手续抬高了农民工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成本。这就使得农民工很难表达自己利益诉求,政府也很难听取农民工的真实诉求。这些情况最终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不仅很难享受应有的权利,而且他们的权益经常受到损害。比如无权参加决定重大事项的职工大会;很难得到应有的培训、任用与升迁;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工作,健康得不到保障;比如建筑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占1.5%;超过一半的农民工没有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在影响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因素中,户籍制度是最为首要的制度因素。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难以得到在城市永久居住的法律认可,这导致农民工向城市的迁移只能是暂时的和流动的。中国许多社会保障制度都和户籍制度挂钩,其中就有与老百姓居住福利相关的住房保障制度。尽管很多农民工可能已经为所在城市服务多年,但是没有城市户口就与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社会保障住房无缘。   2.3农民工生存状态   目前中国农民工总体生存状态较差,具体来讲就是高流动性、工作环境偏差、收入和生活水平偏低。高流动性是农民工当前的显著特征,也是他们在现实约束下的无奈之举。出于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