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贯彻十三五规划思路心得体会.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向广大人民群众描绘了一幅更加美好、幸福、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图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十三五规划建议依据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实出发,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的目标要求,重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既体现了我们党在经济发展上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按既定目标坚定前行的战略定力和战略眼光。 据测算,实现两个翻一番目标,我国未来五年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65以上,而从经济增长潜力看,未来五年实现平均7左右的增长是可能的。 因而,中高速增长可以说不是一个绝对的平均数,而是一个增长的合理区间。 从十三五规划建议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表达看,两个翻一番绝不是单纯的数量概念,而是建立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和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的翻一番。 与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要求相比,包容性的提法替代了已有的协调性,增加了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 这意味着,两个翻一番的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了,体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意味着未来五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不是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民生改善,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成果的发展,是城乡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的发展,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的发展。 此外,需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的经济增长目标新要求还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发展空间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三是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四是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这些新要求,从不同角度体现出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增长新趋势的科学把握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为了实现新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着眼于破解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真正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三五规划建议不仅强调要实现十八大确定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标,还鲜明提出要让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提高。 新的目标要求,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描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主要标志是就业比较充分、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及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特别是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让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 富有新意的是第一,首次把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并把公共服务体系的涵盖范围明确为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同时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要求以水平稳步提高作了新的表达。 第二,关于教育现代化目标,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出发,突出强调了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 第三,首次明确提出扶贫攻坚的三个具体目标,这意味着,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将摆脱贫困。 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进步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目标高远,任务艰巨,正所谓樱桃好吃树难栽。 要在未来五年让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特别是要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必须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要应对出现的新问题。 为此,必须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既要守住底线,健全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