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 心理学实验设计.ppt

发布:2019-01-25约2.22万字共19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二章 实验设计 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设计 第一节 实验研究的设计 一、实验设计 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主要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实验设计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额外变量,从而增加实验产生有效而一致的结果的可能性。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 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 各自变量采用多少处理水平? 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水平中? 三、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变量(variable):以某种方式变化或改变的对象(object)、特性(quality)或事件(event)。这些因素有些是外显的,有些则是隐含的,需要借助一定的理论及统计分析方法。 种类: 相关变量 指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但无法确定谁是因,谁是果。 因果变量 指相互存在因果关系的变量,前是因,后是果。 主体变量 指研究对象主体身上的变量 性别、性格、情绪、态度等 客观变量 指研究对象主体以外的各种变量 文化特征、他人行为等 直接测量变量 可直接测量的变量 年龄、身高、体重、学业成绩等 间接测量变量 无法直接测量的变量 态度、成就动机、价值观等 操作性变量 实验者可以主动操作的变量 刺激呈现时间、奖赏次数等 非操作性变量 实验者无法主动操作的变量 性别、民族、父母职业等 四、变量的类型 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1.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I.V.) 1)定义 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作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两种或两种以上取值的事件或行为,即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水平 性别为变量时,有男和女两个水平 智商作变量时,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 2)自变量的种类 A. 刺激特点自变量(作业变量) 作业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如果把实验任务的任何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则这种自变量就是一种作业变量。例如:学习50个单词,词频对再认的影响。 B. 环境特点自变量 例:背景音乐对保持的影响。 C. 被试特点自变量   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特性因素。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疲劳、焦虑、恐惧、奖励、惩罚、饥饿等。 D.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实验分组。 3)自变量的数量 实验中一般同时选择2-4个自变量进行操纵。 优点: A、比做多个单变量独立实验,效率更高; B、从几个自变量概括出来的资料更有价值; C、实验更好控制; D、可以研究交互作用。 4)自变量的控制 A、给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 疲劳可以定义为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时间量。 B、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自变量的水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 疲劳的水平可以是1h、2h、3h等。 2、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D.V.) 1)定义: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反应的正确性; 2.反应的难度; 3.反应的次数或几率; 4.反应的强度; 5.口语报告内容; 6.反应速度。 2)因变量的特征 一个好的因变量的标准是:稳定性。 (1)可靠性即信度 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得到相近的结果。 影响实验信度的因素: 观察量。观察量越大就越有理由相信样本统计值接近总体参数值,也就是样本更能代表其所在的总体。 对结果的统计检验。 (3)敏感性 自变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变量就是敏感,相反因变量则是不敏感的。 因变量不敏感有两种类型:高限效应(ceiling effect)和低限效应(floor effect)。 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 被试反应超过了所能测量的最大值。实验任务太简单,被试在各种不同水平的自变量下都获得了很好的结果,且无差异。 低限效应(地板效应) 被试反应低于所能测量的最小值。 实验任务过于困难,不同水平自变量下被试的结果都很差,且无差异。 3、 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有关变量(relevant variable):对因变量足以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