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_吕玉兰.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8 卷第3 期 浙江海洋学院学 报(人文科学版) Vol.28 No.3
2011 年6 月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 June ,20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
吕玉兰
(浙江省团校教务部,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基于就业压力而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缺少科学系统的理念,又因教学内容脱离现实和师资力
量薄弱等原因,虽然受到高度重视,却流于形式,甚至有使学生陷入职业主义的负面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系统
的眼光来审视存在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应建立在培养学生健全心智和宽广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引导学
生认识自我和社会,通过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的改进、加强通识教育等手段使其发挥真
正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理想;现实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318 (2011)03-091-04
最近几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语境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甚至成为社会一个关注的焦点。也就在
这个时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如雨后春笋般在各高校冒了出来。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
规划必修课的要求,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
[1]
论文发表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 但在这种
繁荣发展的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促就业”还是“认识自己”
毫无疑问,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兴起,是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
它背后的哲学是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但实际上,职业规划的立足点在于了解自身,背后的哲学是理性主义,
即人应该首先认识自己,才能了解这个社会。在美国,规定儿童从6 岁开始,就要培养职业意识,但这种职业
规划,并不是让学生选择将来职业,而是让学生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早在1960 年代,美国高校就
开始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系统地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从美国职业规划课程的整体结构来
看,其内容翔实,结构严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实施这样的课程体系,有效地避免
了大学生到毕业时才开始考虑就业的“临时抱佛脚”现象,能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时代的职业规划周期,
[2]
实现从学习生活到工作生涯的过渡,打下终生受益的职业发展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许多大学,尤其是
在一些注重本科教育质量的文理学院和研究型大学,职业规划课程远远超越了“就业”的范畴,目的是在学生
自我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反观我国,职业规划教育意识淡薄,起步也很晚。中小学没有相关的职业规划设置,在传统的考试理性
下,这个时段的学生疲于考试竞争,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是以学生将来考上(名牌)大学为目标,职业规划
的意识是相当缺乏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陡然在大学生中引入职业规划,或多或少都来得比较晚。一方面,不
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和价值缺乏理性的认识,认为有和没有一个样,作用不大。即使是在课堂
上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也只是把这一课程当成拿学分的手段,谈不上运用实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改
[3]
善自身。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很大程度上,它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功利,陷入职业主义
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当大学的主要精力围绕着“就业率”运转,大学就偏离了其文化组织的本质属性,当大学
[收稿日期] 2011-03-10
[作者简介] 吕玉兰(1964-),女,浙江永康人,中学高级教师。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92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