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 躯体感觉——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感受器 换能作用 神经冲动 传导路 大脑皮层 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 概 述 感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感觉产生过程 浅感觉 深感觉 痛觉 温度觉(热觉和冷觉) 触-压觉(触觉和压觉) (本体感觉) 运动觉 位置觉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1.浅感觉(轻触觉、痛温)传导 途径: 传入纤维由后根外侧部进入脊髓后角,换神经元后经中央管前方交叉至对侧上行,经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到丘脑换神经元,后投射至大脑皮层的中央后回。 途径:传入纤维由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经同侧后索内上行组成薄束和楔束,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换元后交叉到对侧,组成内侧丘系投射到达丘脑,在丘脑内换元后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至大脑皮层。 2.深感觉(本体觉、深压觉、辨别觉)传导 感觉传导途径有两类: 浅感觉传导途径 深感觉传导途径 换元交叉处 脊髓 延髓 传导途径 先交叉后上行 先上行再交叉 在脊髓半断离的情况下,浅感觉障碍发生在断离的对侧,而深感觉障碍发生在断离的同侧。 2.丘脑的核团 1.特异感觉接替核 2.联络核 3.髓板内核群 1.丘脑在感觉分析中的功能 (1)丘脑在大脑皮层不发达的动物中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 (2)除嗅觉外,各种感觉通路都要在丘脑处交换神经元; (3)丘脑具有对感觉进行粗略的分析综合; (4)对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具有重要作用。 3.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3.两种投射系统组成、功能、特点比较 由丘脑髓板内核群换元转而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 (2)非特异投射系统 丘脑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特异投射系统 组 成 功 能 ①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 非特异投射系统 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组成 髓板内核群 特 点 ①多次换N ②弥散性投射,与皮层无点对点关系 ③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各个层 ④易受药物影响 ①直接投射 ②点对点投射 ③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皮层第四层细胞 ④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 两 种 感 觉 投 射 系 统 的 比 较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上传的具有唤醒作用的系统。 形成:经典的感觉传导纤维的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内,反复换元上行,抵达丘脑髓板内核群,再经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到达大脑皮层。 功能:维持与改变皮层的兴奋或觉醒状态。 障碍:切断或阻断该系统可导致昏睡状态。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外侧面 体表感觉区 = 3-1-2区(第一感觉区) + 岛叶(第二感觉区) 本体感觉区 = 4区(又是运动区) 内脏感觉区 = 第二感觉区 + 运动辅助区 听觉区 = 41区 + 42区 视觉区 = 17区 1.大脑皮层结构特点与分区 (1)大脑半球外侧面的新皮层分6层细胞。 (2)大脑皮层可分52个区。 (3)皮层感觉柱 感觉皮层细胞纵向排列的柱状结构,是大脑皮层对感觉信息整合处理的基本功能单位。 2.体表感觉代表区 ⑴第一感觉区 ①位置 中央后回 ②功能 定位明确 ③投射特点 Ⅰ.左右交叉 (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 Ⅱ.倒置分布 (除头面部是直立外); Ⅲ.精细正比 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 ⑵第二感觉区 ①位置 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②功能 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与痛觉有关。 ③投射特点 2.本体感觉代表区 中央前回(4区)(运动区) 3.内脏感觉代表区 代表区小且不集中,可能是内脏感觉定位不准确的原因。 Ⅰ.双侧性投射; Ⅱ.分布正立而不倒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