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机件原理Ⅱ第12章随堂讲义学用本.DOC

发布:2017-08-04约3.79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2章 制動器 (重要觀念 1. 需瞭解制動器的用途。 2. 需瞭解制動器之種類、構造與其原理。 3. 需瞭解制動器的材料與計算。 (重點整理 12-1 制動器用途 1. 制動器又稱為 煞車 ,係藉由機件間之 摩擦力 、流體的 黏滯力 或電磁之 阻尼力 ,以調節運動中之機件速度或使其減速停止之裝置,其中流體的 黏滯力 及電磁之 阻尼力 僅能減緩機件之運動而無法完全停止,若欲迅速停止,則需使用機械式制動器。 2. 制動器為吸收運動機件的 動能 或 位能 轉換成 熱能 之裝置,所以制動器在設計時,需考慮 散熱 之因素。 12-2 制動器的種類及構造 1. 制動器依其制動方式可分為三大類,分別為 機械式 制動器、 電磁式 制動器及 流體式 制動器。 2. 機械式制動器係利用兩機件間之摩擦力而產生制動力,使運動中之機件減速或停止運動,依其制動部分之構造可分為: (1) 塊狀制動器:如圖(1)所示,其主要是由產生摩擦力之煞車塊體、被制動之鼓輪及用來加壓之槓桿所組成。 設T:扭矩、F:塊狀物與鼓輪間之摩擦力、N:塊狀物與鼓輪間之正壓力、?:摩擦係數、r:鼓輪半徑,則: a. 制動扭矩 流體式 。 b. 制動力(摩擦力) 流體式 。 塊狀制動器又可以分為單塊制動器與雙塊制動器兩種: a. 單塊制動器:如圖(1)所示,此種制動器只適用於較小軸徑之處,不適合大動力 之煞車。 b. 雙塊制動器:如圖(2)所示,此種制動器於制動時有兩塊制動器同時作用,而產生較大之制動力及平衡力。 圖(2) 圖(3) (2) 帶狀制動器:如圖(3)所示,為最常用之制動器之一,主要由煞車帶、鼓輪與槓桿連件所組成。其制動原理為:當制動槓桿受力時,拉緊煞車帶,使其包住轉動中之鼓輪,產生摩擦力而使轉動鼓輪減速或停止。 當P=0或負值時,煞車帶與鼓輪接觸,無需藉外力即有煞車作用之情形稱為 自鎖 。為增加制動效果,可在煞車帶之內側使用摩擦係數較大之材料為內襯,或增加皮帶與鼓輪間之 接觸角 。 設F1:帶之緊邊張力、F2:帶之鬆邊張力、e:自然對數底數(2.718)、?:摩擦係數、?:帶與鼓輪間之接觸角、r:鼓輪半徑、T:扭矩、F:制動力(有效挽力),則: a. 制動扭矩 流體式 。 b. 制動力(有效挽力) 流體式 。 c.  流體式 。 (3) 內靴式制動器:可分為兩類,分別為機械式與液壓式: a. 機械式內靴制動器:如圖(4)(5)所示,當作用力施加於腳踏板時,利用油壓缸之活塞桿來推動制動靴,使其被迫抵住鼓輪,使得靴與鼓輪發生摩擦而產生制動效果,為目前 汽車 最常使用之制動器。 圖(4) 圖(5) (4) 圓盤制動器:於旋轉軸上裝有高強度與較厚之圓盤,隨同輪軸一起旋轉,當煞車時液壓缸對圓盤施力,使其圓盤與摩擦材料產生摩擦力而使其停止轉動。 3. 電磁式制動器:利用 電磁原理 產生制動,其可做 較長時間 之制動與容易變換制動力為其優點,主要分為兩類,分別為 摩擦式 電磁制動器與  非摩擦式 電磁制動器。 非摩擦式 電磁制動器是將機械之 動 能轉換成 磁 能,再轉換成 熱 能散去,以達成制動效果。 4. 流體式制動器:係利用液體之 黏滯阻力 ,代替機械式摩擦力,以 減緩運動速度 ,一般可分為 液體 和 氣體 兩種。此種制動器只能作為  減速 之用,無法完全停止,常用於礦場或油田等處,作為運輸或是鑽油井設備之煞車器。 12-3 制動器的材料 1. 制動器在作用時,會將動能轉換成熱而散發,所以制動之效果會受散熱情況好壞影響甚大,故在設計制動器時, 散熱 問題為主要考慮因素。所以制動器之材料須具備 高耐蝕性 、 耐磨性 、 耐高溫 、 較高摩擦係數 與 良好散熱性 ,以增加制動器壽命。 (自我練習 題前加註「※」表示有難題解析 ( ) . 關於制動器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接觸面上的材料摩擦係數應較小 (B)能使機件加速運動 (C)其設計主要考慮散熱能力 (D)( ) 2. (A)帶狀制動器 (B)塊狀制動器 (C)內靴式油壓制動器 (D)( ) . 下列何者非制動塊所具有的性質? (A)摩擦係數大 (B)散熱性佳 (C)耐磨損 (D)重量輕。 ( A ) . 一般俗稱煞車的裝置是指 (A)制動器 (B)聯結器 (C)連桿機構 (D)離合器※( ) . 如圖(1)之單塊制?=0.2,若輪鼓作順時針旋轉,則制動作用力P為若干kg? (A)57.6kg (B)62.8 (C)31.4 (D)80.1( B ) 6. 汽車制動器之材料通常以 (A)塑膠 (B)石綿 (C)黃銅 (D)鑄鐵 為主。 ( A ) 7. 制動器以何種原理來調節機件運動速度? (A)吸收動能或位能轉變為熱能 (B)吸收熱能轉變為位能 (C)吸收熱能轉變為動能 (D)吸收電能轉變為動能。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