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10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核心素养】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核心素养】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核心素养】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
3.授课时间:第1课时
4.教学时数:45分钟
本节课以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为基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文章中关于精神家园的构建,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精神的三间小屋》,使学生认识到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增强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文章内容,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提升审美情趣:感悟课文中美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培养写作能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提升写作水平。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了文章阅读的基本技巧,能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同时对散文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他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和感性认知能力,喜欢通过讨论、分享的方式学习。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部分学生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线性思维。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分析课文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对文章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学生可能会面临表达不清、结构混乱等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对课文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知。
(2)教学软件:利用互动式教学软件,开展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上课之初,我首先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精神家园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入本课的主题。接着,我简要介绍《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及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提醒同学们注意文章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
(2)学生阅读完毕后,我提问:“文章中描述了哪三间小屋?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关于精神家园的构建,引导学生认识到精神家园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课文深入分析(20分钟)
(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对比、象征、隐喻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讲解文章中的难点、重点,如“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指代什么,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三间小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精神家园的理解,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写作实践(20分钟)
(1)让学生以“我的精神家园”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提醒同学们注意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如对比、象征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3)学生写作过程中,我进行巡回指导,针对个别问题给予及时解答。
5.课堂小结(5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精神的三间小屋》,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我们了解到精神家园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熟读并背诵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完成一篇以“我的精神家园”为主题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
(3)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拓展知识视野。
知识点梳理
1.文章主题:本课《精神的三间小屋》通过描述三间小屋的构建,揭示了精神家园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文章结构:
-引子:提出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主体:详细描述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其在精神家园中的作用。
-结尾:强调精神家园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3.写作手法: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