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六纲主要结构的比较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脊椎动物各纲主要结构比较
圆口纲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外
形 颈 无 无 不明显,仅一枚颈椎(寰椎) 明显,颈椎多枚,第一枚为寰椎,第二枚为枢椎 明显,颈椎13-14枚,灵活,代替前翅变翼的不足 明显,颈椎恒为7枚(极少数例外) 附肢 只有奇鳍(背、尾、肛前鳍),无成对附肢 有奇鳍(背、臀、尾鳍),
也有成对偶鳍(胸、腹鳍) 有五指(趾)型附肢,四肢在体侧(蛙前肢四指,后肢五趾) 五指(趾)型附肢进一步完善,指、趾端有爪,四肢在体侧(还不能将身体抬离地面) 前肢特化为翼,后肢移至身体腹面,使身体抬高,多具四趾,趾端有爪,具跗蹠骨和跗间关节 四肢经扭转(前肢的肘关节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移至身体腹面,强健有力适于奔跑 皮肤 皮肤裸露,表皮、真皮薄,无角质层,表皮内有许多单细胞的皮肤腺(粘液腺) 体表被鳞(硬骨鱼的硬鳞、骨鳞由真皮形成,软骨鱼的盾鳞由表皮与真皮共同形成),无角质层,有大量单细胞皮肤腺 皮肤薄,裸露(即无鳞、甲、毛),表皮有轻微的角质化,有大量的多细胞腺体——粘液腺(毒腺 ) 体外被角质鳞或甲,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少数种类有少量皮肤腺,如蛇的毒腺,蜥蜴的股腺,龟的嗅腺),表皮高度角质化,蜕皮现象明显。鳞、爪、盾甲(龟外壳)均由表皮形成,骨质板(鳖)由真皮形成 体外被羽和角质鳞,皮肤薄而韧,除具尾脂腺外,缺其它皮肤腺,具有由表皮衍生的多种角质物(如羽毛、喙、爪、鳞片等) 全身被毛,表皮和真皮加厚,表皮角质层发达。皮肤衍生物复杂多样,有表皮分化形成的毛、皮肤腺(皮脂腺、汗腺、乳腺、气味腺)、角质构造(鳞片、爪、指甲、蹄、角)和由真皮形成的骨质构造(实角如鹿角) 圆口纲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骨
骼 内骨骼 软骨 软骨鱼为软骨,
硬骨鱼为硬骨 硬骨 硬骨 硬骨 硬骨 脊椎
分化 脊索发达,终生存在,出现雏形的脊椎骨 脊椎只分化为躯干椎和尾椎,具脊索残余 脊椎分化为颈(1枚)、躯干、荐(1枚)和尾椎4个部分 多数分化为颈、胸、腰、荐、尾椎五个部分,颈、荐椎数目增多,出现胸廓 分化为颈、胸、腰、荐、尾椎五部分,具愈合荐椎、尾综骨,开放式骨盆 分化为颈、胸、腰、荐、尾椎五部分,颈椎恒为7枚,封闭式骨盆 椎体
体类 无椎体出现 双凹型或后凹型 双凹型、后凹型、前凹型 双凹型、前凹型 异凹型(马鞍型) 双平型,椎体间有椎间盘(软骨) 头骨 非常原始,仅由包围脑的软骨盒和包围感觉器官的软骨囊组成,彼此间联系不紧密 软骨鱼:有完整的软骨脑颅
硬骨鱼:骨片多(100―180块),一部分是软骨性硬骨,一部分是膜性硬骨 骨化程度低,骨片少(50―90块),软骨性硬骨和膜性硬骨均有 骨片减少(50―90块),均为硬骨,膜质骨增多,骨化良好,出现次生腭、颞窝 头骨40块左右,轻而坚固,愈合,充气(气质骨),脑颅扩大,枕骨大孔移到腹面 全部骨化,骨块减少(约35块),愈合,形成坚固完整的骨匣,颅腔增大,出现脑杓(脑弯曲明显),枕骨大孔下移;次生腭完整,有肌肉质的软腭,形成发达的颧弓
圆口纲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肌 肉 肌肉分化程度很原始,有明显的肌节,呈“W”型,顶角朝前 肌肉保持肌节现象,躯干两侧的轴肌发达,分为轴上肌和轴下肌,附肢肌不发达 肌节现象已消失,仅躯干肌保留着分节特点,附肢肌发达,开始有皮肤肌,但还不发达 肌节现象完全消失,肌肉系统进一步分化,躯干肌复杂化,出现皮肤肌和肋间肌 主要飞行肌肉(胸大肌、胸小肌)发达,集中在身体中部,后肢肌、皮下肌也较发达,还有特有的鸣肌、栖肌 四肢肌肉发达,皮肤肌发达(抖动皮肤、表情肌——灵长类),有强大的咀嚼肌和特殊的膈肌 消
化 消化道 口腔→食道→肠(直管)→肛门(肠中有螺旋瓣) 口腔→咽→食道→胃→肠(胃肠分化不明显)→肛门(软骨鱼为泄殖腔孔);软骨鱼肠中有螺旋瓣,硬骨鱼无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回肠)→大肠(直肠)→泄殖腔→泄殖腔孔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雏形盲肠(首次出现)→大肠→泄殖腔→泄殖腔孔 口腔→咽→食道→嗉囊→腺胃→肌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直肠(短)→泄殖腔→泄殖腔孔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门 入口 没有上、下颌,呈漏斗状 具上、下颌,能自由关闭 横裂状 横裂状 上、下颌特化成喙 口缘出现肌肉质唇,为哺乳类特有
齿、舌 具角质齿,分布于漏斗上,有舌,但活动有限 齿分布于上、下颌(颌齿)及若干骨片上,同型齿,有的种类多出齿;有舌,但不能活动 齿不仅限于上、下颌骨上,为同型齿,多出齿,还具犁骨齿,舌肌肉质,可活动 齿多种(无咀嚼功能),为同型齿,端生、槽生、侧生,有肌肉质舌,可活动 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