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外皮系统.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吸收功能:通过角质细胞及其间隙、毛囊、皮脂腺或汗管来吸收外界物质。角质层越薄处吸收作用越强。角质细胞含水多,吸收量就大。外界物的性质可影响吸收,如有些与脂肪酸结合成脂溶性的物质易吸收。 三、合成VD3:7-脱氢胆固醇+紫外线→ VD3 四、感觉功能:有触、压、痛、温;干、湿、光滑、粗糙、软、硬等感觉。 六、免疫作用: 皮肤免疫系统 细胞成分: 免疫分子: 角质形成细胞,淋巴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 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神经肽等 皮肤是全身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五、调节体温的功能:汗液蒸发、血管舒张、皮表辐射蒸发、皮下脂肪隔热等。 问:小孩发高烧能捂被子降温么? 七、皮肤的再生功能:皮肤浅层小损伤,由生发层细胞分裂增殖来修复愈合,不留瘢痕;真皮深处损伤,除了表皮修复外,还真皮层结缔组织修复,留瘢痕。 瘢痕 常见的皮肤病: 疣 丝状疣 水痘 头癣 隐翅虫皮炎 痱子 冻疮 黑痣 第二章 外皮系统 第一节 皮肤、皮下组织与附属腺 一、皮肤的构造 (一)表皮 (二)真皮 (一)表皮 典型的表皮分五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产生角蛋白,细胞间有细胞间桥(桥粒),依其分化的不同阶段与特点,光镜下分为5层: 表皮 表皮的分层和角化: 1. 基底层 由矮柱状基底细胞组成,是上皮的干细胞,有较强的分裂能力。 2.棘层 由体积较大的棘细胞组成,是基底层分裂出的细胞形成的。棘细胞开始合成角蛋白。 3. 颗粒层 细胞核和细胞器开始退化。角蛋白合成加快。 4. 透明层 细胞核和细胞器消失。大部分皮肤无透明层。 5. 角质层 细胞已完全角化。细胞形态完全消失。皮肤的保护作用体现在角质层。 位于表皮的最下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嗜硷性、核偏下方含有黑素颗粒分布于细胞核上方。基底层细胞每天约有10%进行核分裂并有序地渐渐向表面移行。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层约需14日,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日,共约28日,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1、基底层 黑素细胞(melanocyte):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细胞核小,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基底层细胞和棘细胞,输送黑素颗粒,形成表皮黑素单元。含有酪氨酸酶的细胞器称黑素小体。其数目与大小决定了皮肤颜色的种族差异。同一个人的面、乳晕、腋、外阴部黑素小体数目较多。具有遮挡和反射光线,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的作用。 黑色素 不同人种含有黑色素细胞的数量大致相同,肤色深浅主要取决于黑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素的能力与黑色颗粒的分布范围。 黑色素细胞的代谢若是受到破坏或抑制,会产生一些疾病,例如遗传疾病白化症 默克尔细胞(merkel cell):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以桥粒相连,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其细胞基底部与脱髓鞘的神经末梢之间有非桥粒型连接,形成Merkel细胞—轴索复合体(Merkel cell—neurite complex),能感受触觉。多见于掌跖、指趾无毛皮肤、毛囊的外毛根鞘、口腔粘膜及生殖器粘膜。具有感觉作用。 2、棘层(Stratum spinosum):由4~10层多角形有棘突的细胞组成,细胞内有许多有包膜的颗粒叫角质小体。细胞浆内张力细丝束附着于桥粒上。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来源于骨骼,为免疫活性细胞,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内,约占表皮细胞的3~5%,核分叶或弯曲,有较多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其特征是胞浆含朗格汉斯颗粒(Birbeck颗粒)—是消化外来物的吞噬体或抗原贮存形式。朗格汉斯细胞有多种表面标记,具有吞噬、处理、传递抗原的能力,故称为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具有免疫作用。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一般为2~4层梭状细胞内含嗜硷性的透明角质颗粒,沉积于张力细丝之间,细胞核和细胞器均将在此层溶解。具有防水屏障作用。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仅见于掌跖,为2~3扁平、无核、嗜硷、界不清、紧密相连的细胞。有防止水和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 5、角质层(Stratum corneum):是表皮最外层的部分,主要由 5 至10 层扁平、没有细胞核的死亡细胞组成。当这些细胞脱落时,底下位于基底层的细胞会被推上来,形成新的角质层。 1、来源于中胚层 2.真皮 乳头层:薄疏松结缔组织,有真皮乳头,有感觉神经末梢、触觉小体、毛细血管与表皮接触 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