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品位黄铜矿的氧化浸出概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 名 学 号 实验组 4 实验时间 指导教师 成 绩 实验项目名称 低品位黄铜矿的氧化浸出 实验目的
1.了解浸出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2.了解低品位黄铜矿浸出的工艺流程;
3.分析最终产物中硫的存在形式。
4.掌握浸出的具体操作及找到最佳浸出率。
实验要求 1.了解试样准备前的工艺流程,最终对所取试样进行化验和分析;
2.实验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该实验进行整体把握;
3.实验前了解矿石的准备作业,包括破碎、磨矿、筛分及物料混匀,掌握混匀物料的方法及取样的方法。 实验原理
黄铜矿特有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其在硫酸体系中的溶解速度非常缓慢。由25℃时CuFeS2 - H2O 系E - pH 图2 可知,酸性体系中黄铜矿的溶解过程实际上是由复杂高价铜硫化物( CuFeS2) 逐步转变为简单硫化物( Cu5FeS4,CuS,Cu2S) 并转入溶液的过程。黄铜矿以Cu2 + 形式转入溶液的热力学条件是溶液的pH 小于4,且氧化还原电位高于0. 4 V,通常通过氧化剂硫酸铁、氯化物等氧化剂实现这一热力学浸出条件。铜的简单硫化物如CuS、Cu2S 等较其复杂硫化物如CuFeS2、Cu5FeS4等更容易在酸性溶液中浸出,最好先对黄铜矿硫化焙烧,实现了铜硫化物的矿相转变,接着进行了黄铜矿及其硫化焙烧产物的氧压酸浸。
CuFeS2+Fe3+→Cu2++Fe2++H2S或S
高氧化还原电位下, 黄铜矿的溶解反应效果比较差, 因为黄铜矿在氧化浸出过程中, 其表面生成一层不导电并且致密的元素硫膜, 形成扩散屏障, 使电子传递困难, 阻碍CuFeS2 的溶解。而低氧化还原电位和有铜离子存在条件下, 黄铜矿的溶解反应速度很快, 因为黄铜矿还原产生的次生辉铜矿极易被氧化为Cu2+ , 而且在黄铜矿表面不会生成不导电的致密元素硫膜。
实验原理
CuFeS2 +4Fe3 +=Cu2 + +5Fe2 + +2S0 , (1)
CuFeS2 +4H++O2 =Cu2+ +Fe2 + +2S0 +2H2O ,(2)
CuFeS2 +3Cu2 + +3Fe2 +=2Cu2S +4Fe3 + , (3)
Cu2S +4H+ +O2 =2Cu2 + +S0 +2H2O , (4)
Cu2S +4Fe3 +=2Cu2 + +S0 +4Fe2 + 。 (5)
实验仪器 药品及试剂:Fe2(SO4)3 ,H2SO4
仪器:榔头,球磨机,筛子,棒磨机,烘烤箱,500ml烧杯,250ml烧瓶,漏斗,滤纸,分析天平,磁力悬浮搅拌器;
实验步骤 矿石的预处理:破碎、磨矿、筛分、物料混匀等工序;
绘制磨矿粒度-时间曲线图;:
3、根据磨矿粒度-时间图选择不同粒度进行实验,实验设置四组:
第一组:-200目占70%,
第二组:-200目占80%,
第三组:-200目占85%,
第四组:-200目占90%,
各组用分析天平准确称量20.0000g;
4、将20.0000 g 黄铜矿倒入500ml烧杯中,加入蒸馏水调浆使液固比7∶1,加入适量的硫酸溶液(10ml 、1mol/l )和硫酸铁溶液(15ml 、50g/l),使矿浆在酸性环境下反应;
5、将矿浆加热到设定温度,开启搅拌并保持恒温至指定时间,时间设置为1.5h;
6、反应结束后,用漏斗和滤纸对浸出矿浆进行液固分离。
7、将滤渣经过烘箱烘干后用分析天平称量滤渣质量:
第一组:-200目占70%, m=19.0500g;
第二组:-200目占80% , m=18.9200g;
第三组:-200目占85% , m=18.8300g;
第四组:-200目占90% , m=18.8800g;
8、经烘干细磨后化验目标元素含量。 实验数据 第一组
原矿品位:0.23
细度/%
Q渣/g
渣铜品位
浸出率/%
60
17.07
0.073
72.91
70
16.99
0.057
78.95
80
17.02
0.041
84.83
90
17.58
0.047
82.04
第二组
磨矿时间:7min
粒度:80%
原矿质量:20g
温度/OC
Q渣/g
渣铜品位
浸出率/%
650
17.14
0.046
82.86
750
17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