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06年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doc

发布:2017-06-09约5.92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6年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 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学术年会(初步日程) (2007年1月25-26日) 1月25日上午 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 09:00-09:30 开幕式 中国气象局领导致辞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领导致辞 国家气候中心领导致辞 大会合影 09:30-12:00 特邀报告(报告25分钟,讨论5分钟) 亚洲夏季风的多尺度变化 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 (题目待定) 张小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于ENSO可预报性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穆穆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Climatic Regime Change and Decadal Anomalous Event in China 钱维宏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气候变化问题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林而达研究员,农科院环境发展研究所 1月25日下午 分会报告 1月26日全天 分会报告 1月26日下午17:30 大会总结 分会报告13分钟,讨论2分钟,请报告人注册事将多媒体演示提交会务人员) 第一分会 气候变率的机理、预测与气候评价 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东楼) 1月25日下午13:30-18:00 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Semiannual Oscillation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张祖强,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Song Yang,Qin Zhang,Vernon E. Kousky,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USA 夏季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遥相关及其海气耦合关系分析 覃军,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王盘兴 段明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通量交换系数研究 闫俊岳 唐志毅 姚华栋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南海季风对第4号热带风暴“碧利斯”降雨量贡献及湘东南成灾因子探讨 赵福华 李超,湖南省气候中心 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顾伟宗,山东省气象局气候中心;孙照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Zonally Seasonal Oscillations of the Subtropical Asia-Pacific Climate 韩荣清,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李维京,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东亚阻塞高压变化特征与华北盛夏旱涝 史印山 池俊成 张延宾,河北省气象台 湖北省2006年夏季干旱的主要成因分析以及雨带变迁的探讨 高正旭,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 顾思南,宁波市气象局 初夏孟加拉湾风暴与云南雨季开始期 刘瑜 黄玮,云南省气候中心;赵尔旭,云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2005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水汽特征分析 陈晓红 余金龙 邱学兴等,安徽省气象台 拉尼娜对深圳气候的影响 杨 琳,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 云南汛期旱涝特征及成因分析 段长春,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朱勇,云南省气候中心;尤卫红,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 万日金,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吴国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江淮梅雨空间分布和周期演变及其年代际变化 周后福,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前期印度洋海温的关系 张黎红 王玲玲,大连市气象局;王谦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辽宁地区第一对流层顶气候特征分析 蔡福 李辑,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谷秀杰,河南省气象台 1月26日上午08:30-12:00 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东楼) 气候模式模拟及预测方法 Simulations of the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ensitivity to Diabatic Heating Profiles 贾小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 一个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的北印度洋经向环流及其热输送气候态 吴方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李薇 刘海龙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式模拟 赵珊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周天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imulations of the impact of orbital forcing and ocean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e Holocene 李跃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年际时间尺度上全球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 李伟平 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