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数据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以央视“‘据’说”系列节目为例
201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推出“‘据’说春运”、“‘据’说春节”系列报道,颠覆了传统的报道方式。以春运为例,对于36亿人次短时间的迁徙,传统电视新闻画面主要在火车站、陆路交通枢纽等地局部展示,很难呈现全貌。但2014年春节,央视与百度公司合作,根据2亿部智能手机用户每天发出的50亿次定位请求,实时绘制出中国大版图上的春运动态迁徙图,并将其转化为新闻,可视化地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给观众带来全面、直观的感受。这种全新的报道方式令人眼前一亮,并被业内看作是国内大数据电视新闻的发端之作。今年两会,《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推出的“两会大数据”、“‘据’说两会”报道,则被业内视为大数据新闻的升级之作。
何为大数据新闻?如何把大数据变成新闻?怎样对大数据新闻进行专业化的解读和视觉化的表达?新形势下,如何将大数据开发成新型的常态节目?本文将对大数据新闻的出现和发展趋势进行一些探讨。
一、何为大数据新闻
大数据(big data)是海量数据的总称。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大数据报道有其独特的价值。大数据是全样本分析,数据量大,比传统的个别角度、个别层面的观察更为全面;大数据新闻依托“云计算”,速度快,效率高,改变了传统新闻依靠统计获取数据,时间长、时效差的缺点;相对于被动接受采访,在某种程度上大数据更能主动反映人们的状态和意愿。大数据完全基于人们的搜索、购买、出行等行为产生,因此比语言本身更能反映人们的真实想法。美国学者巴拉巴西(Albert-L szl Barab si)的新书《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中说:“人类的行为并不是随机的,并不是泊松分布的,而是存在一定的规则。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人类的行为规则是基于优先级排布的问题。”与常规节目采访个别民众观点不同,网民在互联网站搜索、点击、评论、购买等,都是亿级网民的自然行为,没有统计者的人为加工或选择,比个别人的观点或意见更客观更接近真实民意。
二、如何将“大数据”变成新闻
大数据新闻时代的到来,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云计算”等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对全样本海量数据的快速计算和处理成为可能。作为我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有着权威的数据搜索能力,但并不具备把数据转化成新闻的能力。而央视有着良好的新闻报道能力,却没有数据搜索平台。2014年春节前,央视综合频道新闻编辑部对《晚间新闻》栏目提出春运节目要创新的要求,正在商业领域崭露头角的“大数据”成为栏目组重点开发的目标。栏目组与百度公司多次沟通后,最终决定将各自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探索用大数据新闻报道和解读春运。
1.在数据比对中发现新闻
合作伊始,并不一帆风顺。作为长期专注于对海量数据做技术化处理的公司,百度并不知晓自己的哪些数据能成为新闻。最初给央视栏目组提供的搜索方式也仅仅是刚刚开发出的,基于智能手机定位的“迁徙图”和“热力图”,以及位置迁徙的排名。该从哪个维度搜索新闻?搜索出来的枯燥数据又该怎样呈现?这些问题始终困扰央视的节目团队和新媒体百度团队。经过多次打磨,栏目组探索出通过数据比对发现新闻的方法。例如:成都往返北京的路线,一直排在热门线路前10名,有10天甚至冲到了前两名,而前几年,热门线路一直是北京往外地走的线路,成都到北京为何如此火爆?百度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而作为栏目组,不能仅把这些数据告诉给观众,还必须解读出背后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栏目组迅速调整战略,改变单纯依靠百度数据的方式,变为开拓其他渠道多角度对数据进行解读。编辑在查阅大量成都和北京人员流动背景的基础上,还联系了成都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向他们了解今年春运特点,最终发现导致这条线路火爆的原因,竟然是老人到子女打工的城市去过年的“逆向迁徙”。
2.用交叉数据印证新闻主题
另一种大数据搜索方式是百度指数,它利用网络用户在百度上基于不同需求的搜索行为留下的轨迹,找出新闻。
2014年两会期间,《晚间新闻》开设的“‘据’说两会”板块,继续对大数据新闻进行深度挖掘。但摆在栏目组面前有两个难题:首先,两会的节目比较严谨,主题比较重大。传统的报道方式可以用现场采访专家、代表委员或者相关负责人去解读。而如果是大数据新闻,网民在网上的言论五花八门,目前以百度为首的几家数据平台,都并不具备对于海量信息科学的分析能力,只能依靠栏目组提供具体的搜索诉求。如何能找到适合的数据?其次,两会的大数据新闻,其目标就是要通过以众多网民的行为为基础的大数据,把民众的诉求报道出来,展现真正的民间舆论场,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制定的依据。而如果仅靠百度、腾讯等方面的搜索数据,能否真正表现出网民的态度?
在摸索中,栏目组发现,大数据的立体交叉印证成为节目令人信服的有效方式。例如 “公务用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