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宏观分析.doc

发布:2017-02-11约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宏观分析 冉大川1,2 (1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河南 郑州 450003;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 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进行了宏观分析。研究结果分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水利措施减沙量、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水保法”减沙量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等5个层次。结果表明:①1970~1996年,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3.2亿t;年均新增减沙量2.1亿t。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4.5亿t;年均新增减沙量2.6亿t。②1970~1996年,黄河中游“水保法”年均综合减沙4.2亿t;年均新增综合减沙量2.465亿t。③1970~1996年,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3.5亿t;年均新增减沙量1.7亿t。黄土高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4.8亿t;年均新增减沙量2.2亿t。 关键词:黄河中游 水土保持 减沙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为减少入黄泥沙、减轻下游河道淤积、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最新资料统计,截至2004年底,黄河流域共建设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1800多座,淤地坝11.2万座;营造水土保持林887万hm2,人工种草267万hm2,建设基本农田647万hm2,修建各类小型水利水土保持拦蓄工程400万处(座);水土保持措施初步治理面积累计达到万km2。km2,占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桃花峪)总面积的83.5%,其计算结果可以基本反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的实际情况。 2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 根据水利部第二期水沙基金相关项目研究成果[1][2],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即梯、林、草、坝)减沙量计算成果见表1。 表1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计算成果 (单位:亿t) 年代 河龙区间 泾河 北洛河 渭河 汾河 合计 1969年以前 0.721 0.099 0.093 0.035 0.153 1.101 1970~1979 2.034 0.224 0.143 0.168 0.342 2.911 1980~1989 1.933 0.463 0.136 0.230 0.344 3.106 1990~1996 2.423 0.437 0.206 0.274 0.353 3.693 1970~1996 2.097 0.368 0.157 0.218 0.346 3.186 由表1可见,1970~1996年,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3.186亿t,约为3.2亿t。从20世纪70、80、90年代(1990~1996年)分年代计算结果来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80年代比70年代年均减沙量增大了6.7%,90年代又比80年代增大了18.9%,比70年代增大了26.9%。黄河中游不同年代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变化柱状图见图1。 图1 黄河中游水保措施年均减沙量变化柱状图 从各支流(区间)水土保持措施不同年代减沙量的具体变化情况看,又有不同。河龙区间和北洛河流域90年代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最大,70年代次之,80年代最小,中间小,两头大,为马鞍形变化趋势;泾河流域80年代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最大,90年代次之,70年代最小,中间大,两头小,为驼峰形变化趋势;渭河和汾河流域70年代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最小,80年代较大,90年代最大,依时序呈上升趋势,但渭河流域不同年代之间年均减沙量的增幅明显大于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的不同变化趋势,综合反映了对应支流(区间)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和降雨变化对减沙量的影响。黄河中游各支流(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变化柱状图见图2。 图2 黄河中游各支流(区间)水保措施年均减沙量变化柱状图 3 黄河中游水利措施减沙量 根据水利部第二期水沙基金相关项目研究成果[1][2],黄河中游水利措施减沙量(包括水库淤积量、灌溉引沙量)计算成果见表2。 表2 黄河中游水利措施减沙量计算成果 (单位:亿t) 年代 河龙区间 泾河 北洛河 渭河 汾河 合计 1969年以前 0.241 0.217 0.004 0.116 0.236 0.814 1970~1979 0.455 0.302 0.120 0.433 0.251 1.561 1980~1989 0.426 0.137 0.078 0.284 0.164 1.089 1990~1996 0.556 0.207 0.095 0.258 0.139 1.255 1970~1996 0.471 0.216 0.098 0.332 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