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docx

发布:2017-06-08约1.43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江隧桥带来商机,海内外企业纷纷上岛考察欲投资发展  短短一个月 “拒资”十亿元  崇明婉言谢绝三十多个不符合产业导向和能耗、环评审查的项目“看淡”一些GDP    编者按:崇明县的这条消息,读来发人深省。崇明承担着建设世界级现代化生态岛的特殊使命,自有其特殊的县情,但他们敢于向不符合结构要求的投资说“不”的坚定性,却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敢于说“不”,首先是战胜自己。招商引资,实质上是增量发展。在增量这一块上,我们的面前,有着诸多的诱惑。有的同志舍不得“到嘴的肥肉”,舍不得“送上门的GDP”,所以往往先“请进来”再说。说是“先污染再治理”,其实是不把结构放在眼里,还是产值至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调结构”要“痛下决心”,这个“痛”,不仅是对存量要勇于“壮士断腕”,更是说对增量要宁缺毋滥,对“两高一低”的“增量”,更要敢于说“不”。  勇于说“不”,还要有一种“力排众议”的坚定性。例如崇明GDP的贡献率,长期在全市垫底,群众急盼促进经济、改善生活,干部心中也很着急,急于要“打翻身仗”。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正确把握“好”与“快”的关系,能不能坚持科学发展之路、坚守生态岛定位,争论会很激烈,众说也会纷纭。如果没有一种“调结构”的坚定性,是会顶不住、守不住的,更何论敢于说“不”?我们从崇明“拒资10亿”之中,看到的是一种坚持科学发展的坚定不移。这一份坚持,值得我们欣慰,更值得我们学习。    本报讯(记者 陶健 实习生 张敏)长江隧桥开通,崇明一夜间成了投资热点,海内外企业纷至沓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招商机遇,面对一个个诱人的投资项目,是“拣到篮里就是菜”,还是宁缺毋滥?崇明选择了科学发展之路,短短一个多月,已婉拒了30多个不符合生态岛定位的项目,涉及投资10多亿元。  长期孤悬在长江口的崇明,GDP的贡献仅占全市的1%,发展速度远落后于上海的其他部分。岛上有70万居民,他们希望吸引投资以增加就业、改善生活。然而,崇明岛的定位是世界级现代化生态岛,注定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何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崇明县委、县政府决定执行更为苛刻的“招商选资”标准。早在隧桥开通前,崇明就公布了规划布局,对进入岛内的投资项目设置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产业导向。崇明编制了工业产业导向目录,被列入禁止和限制类的项目一律不允许上岛。一家大型造纸企业不久前上岛洽谈投资上亿元建造纸厂。虽然这个劳动密集型项目可以提供大量岗位,还能为岛上盛产的芦苇找到市场出路,但造纸业明显属于目录上的禁止类领域,被招商部门婉言谢绝。  第二道防线是能耗。崇明制定了能耗每年下降4%的指标,近两年已关闭了40多家高能耗企业。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评判,其中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就是能耗。据介绍,30多个被婉拒的投资项目中约有三分之一属于“能耗不合格”。  第三道防线是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前两道防线的项目如果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也不能上岛。有一个投资3000万元的电子产品加工项目在最后一道防线上被县环保局拦停,原因是其生产过程有一道镀锡工序会影响环境。  崇明县县长赵奇告诉记者,崇明建设生态岛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放弃一些能够快速增加GDP的产业项目,会影响崇明经济一时的发展速度,但生态岛建设必须关注长远,其后发优势将会慢慢显现。《解放日报》(2009年12月04日第01版)(此文一等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