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中医护理的现状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糖尿病足中医护理的现状分析
谢珍惠(柳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广西柳州 545006)
【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微血管、神经病变基础上形成糖尿病足部溃疡,可导致感染、残废、截肢,病程长,患者痛苦大。通过对糖尿病足患者采用多种中医护理的方法,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足 中医护理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275-0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有5%-10%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足溃疡,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在美国,所有下肢截肢术50%~60%是糖尿病患者[1]。糖尿病肢端坏疽属中医“消渴病”、“痹”、“脱疽”等范畴[2]。中医认为糖尿病足多为外感寒湿邪毒,寒凝络痹,血行不畅、阳气不能达到四肢末端,致疼痛、麻木、行走无力而跛行[3]。因此,调补助气血,滋补肝肾、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消肿生肌为该病基本治法。近年来采用中医辨证施护、口服中药配合外用熏洗、足部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1 糖尿病足的分级
糖尿病足溃疡按wagner分级法,分为0-5级。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存在,但无溃疡。I级有皮肤表面破溃,无感染;2级有较深的破溃,影响到肌层,无脓肿或骨的感染;3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局限性坏疽。5级全足坏疽。
2 中医治疗
2.1中药内服 糖尿病足是由于气虚血瘀,瘀血阻滞,脉络阻痹,临床上表现为趺阳脉搏减弱甚至消失,成脓后久不破溃或破溃难愈,疮口肉芽苍白,生长缓慢,周围组织黯黑,故内服的中药主要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本,热毒型用仙方活命饮或四妙勇安汤,湿热型用四妙散,阴虚型用知柏地黄汤,脾虚型用参苓白术散,气血两虚型用八珍汤随整加减,然后均于上述方中加黄芪、玄参、鸡血藤、川牛膝。每日一剂,水煎服。
2.2中药外洗剂:中药熏洗可清疮消毒祛腐,防止和控制感染,并能促使患足部位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促使坏死疮面愈合。临床上根据患足的发展阶段及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方剂熏洗。
①糖尿病足1号洗剂:银花藤、一点红、苦参、黄柏、土黄连、 地榆、玄参、赤芍、大黄藤、赤小豆、石膏。功效:清热燥湿,凉血消肿。主治:糖尿病足初期红肿疼痛未破溃或已破溃而无渗液溢脓。
②糖尿病足2号洗剂:银花藤、苍术、苦参、土槿皮、土黄连、枯矾、白芷、赤芍、大黄藤、蒲公英、煅石膏、川芎、地榆、皂角刺。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祛腐排脓。主治:糖尿病足中期已破溃溢脓、疮面黯黑或腐肉不除。
③糖尿病足3号洗剂:银花藤、苦参、土黄连、大黄藤、 桂枝、川芎、地榆、艾叶、毛冬青、细辛、红花。功效:清热燥湿,温经活血。主治:糖尿病足后期脓已尽,渗液不多,疮面黯黑。
④糖尿病足4号洗剂:银花藤、土黄连、五倍子、桂枝、黄芪、白及、川芎、 地榆、艾叶、毛冬青、细辛、红花。功效:温经通络,敛疮生肌。主治:糖尿病足后期脓已尽,渗液不多,疮面黯黑,疮面久不愈合。
3 辩证施护
3.1寒凝血瘀,脉络阻滞型 症状:肢端坏疽,颜色发黑,创面渗出物较少,肢体发凉怕冷,疼痛麻木,感觉迟钝,皮肤苍白,舌苔薄白,舌黯红,脉沉细弱。治疗原则:温阳通络,活血化瘀。护理要点:饮食宜忌糖,多选用温性的食物;中药汤药予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注意肢端保暖。
3.2湿热下注,瘀血内阻型 症状:肢端坏疽,溃烂肉腐,颜色紫红,疮面渗出物较多,肢体肿胀,疼痛剧烈,皮肤发红,小便黄赤,舌黯红,苔黄腻,脉濡数。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护理要点:饮食宜低糖、低盐、清热利湿之食物,忌辛辣厚味食物;中药汤药予清热利湿,活血消肿;注意尽可能清除溃烂组织,以利于溃疡愈合。
3.3热毒炽盛,阴伤血瘀型 症状:肢端坏疽,肉腐糜烂,灼热肿痛,疮面有脓性渗出,明显紫黑,伴有高热,神昏,口渴多饮,舌紫黯,苔黄燥,脉细数。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护理要点:饮食宜低糖,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发热时可组流质或半流质,热退后可改为软饭;中药汤药予清热解毒;注意切弄排脓引流,保持引流通畅。
3.4气阴两虚,精伤血瘀型 症状:本证为坏疽后期,肢端溃烂,新肉不生,愈合迟缓,肌肉萎缩,或头晕,乏力,口干,目涩,舌黯淡,脉细弱或细涩。治疗原则:补益气血,祛瘀通络,敛疮生肌。护理要点:饮食以温补为主,可配合淮山药、黄芪等煎水代饮;局部中药熏洗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