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供应链调度理论与方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供应链调度理论与方法
学 号: 姓 名: 周涛 年级专业: 09级物流管理 分数: 批阅意见:
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供应链调度理论与方法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客户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制造商或者供应商对话,要求整个供应链对客户的需求做出个性化、快速准确的响应。
关键词(略)
目 录(略)
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供应链调度理论与方法
一、大规模定制的研究背景
(一)大规模定制的定义
大规模定制是以大批量(或近似大批量)的生产效率满足不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生产模式。从供应链系统角度进行MC运作方式的探索是提高客户个性化定制服务水平,提升定制生产效率的必然选择。大规模生产模式下的产品是标准化的,市场是统一的,产品生命周期和开发周期也比较长,一切都是有规律的,没有意外发生。而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产品则是定制化、多样化的,市场细分化趋势越来越加强,产品生命周期和开发周期缩短。两种生产模式在目的、特征以及生产原则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供应链的管理模式的特点两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目的不同。大规模生产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关注的是低成本,以几乎人人都能买得起的价格来开发、生产、销售以及交付产品和服务。而大规模定制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关注的更多的是定制化,不放弃对低成本的追求,以可接受的价格来开发、生产、销售以及交付产品和服务。两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驱动类型不同。要保持低成本、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产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规模生产模式是面对统一的市场生产标准化的产品,然后向市场推出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所以整个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以生产为中心,力图尽量提高生产率,降低单件产品成本获取利润,供应链的驱动类型是推式(push)供应链。而要满足客户定制化的要求,及时、准确地获取客户的需求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对客户的实际需求和对客户未来需求的预测来进行生产。因此,整个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驱动类型是拉式(pull)供应链。两种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链上各结点企业间关系不同。大规模生产模式下,各个生产企业追求的是稳定,是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因此,企业的集成方式大多是集成式的。而且在该种模式下,体现更多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链上各结点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竞争而非合作关系,各企业孤立地考虑各个过程的成本,而非整个链条上的总成本。因此,只能达到供应链的局部最优而非全局最优。同时,整个大环境下都体现了一种重下游而轻上游的特点。而大规模定制模式下,多变的市场需求、快速的市场反应要求使得单个企业无法独自应对,只有各企业之间相互合作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大规模定制模式下,供应链上各结点企业之间更多的是合作而非竞争关系。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不仅重下游,也加强了对供应商的管理,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关系使得各企业必须从整个供应链角度来考虑问题,力求达到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最优。两种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链上企业间信息共享程度不同。大规模生产模式下的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使得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联系不直接,信息交流要经过若干点,各结点之间不能直接、及时、准确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变化,因此造成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延时性加重,牛鞭效应非常明显。而大规模定制模式下,为了快速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合作企业之间必须进行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平台等方式,以及时了解来自终端市场的信息,极大地消除了牛鞭效应,更准确地按需生产。
图1生产单位之间的合作
资料来源:《供应链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三)大规模定制的制造技术
1.制造系统模块化。模块化的生产单元有标准的接口,因而具有良好的可替换性,当用户需求变化或者出现意外故障时可以通过模块间的替换满足动态的需求变化。
2.动态组合的布局方式。在制造系统模块化的基础上,将生产线按照功能分解成小型生产线模块,形成可动态组合的生产线布局方式。
3.柔性物流系统。目标是可以穿熟人和体积、重量和形状的物品,不需要轨道,没有路线的约束,保持高传输速度,缩短安装时间,增加智能化导向能力和自恢复能力。需要建立可重组的硬件系统,建立开放的、可重组的、柔性物料处理软件系统,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4.动态响应的控制结构有集中控制结构,递阶控制结构和异构控制结构。大规模定制制造系统可以采用异构控制结构。
5.减少生产准备时间。把零件分发到所有需要使用的地点,使用通用夹具或可以快速更换的夹具,将非柔性的零件合并为通用的标准化零件,通过柔性程序控制,加工更多种类的零件,减少人工的各种准备。
6.应用延迟技术。通过对产品构造差异点的解析,将产品构成单元分成通用的部分和定制的部分,应用生产延迟策略延迟产品差异点部分的生产,应用物流延迟策略延迟在制品向第二阶段的移动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