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工程设计及审查结构常见疑难问题解析.doc

发布:2017-02-13约2.3万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结构专业“工程设计及审查结构常见疑难问题解析” 发布部门:技术室 发布时间:2008-11-26 ? 一、《高规》、《广东省高规补充规定》、超限高层 l.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7.1.2条规定了短肢剪力墙结构(即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中的短肢剪力墙应具有更严格的抗震措施要求,而(广东省高规补充规定》DBJ/T15-46-2005第6.0.3条,是否已将该要求扩大到所有的短枝剪力墙?比如一般剪力墙结构中的个别短肢墙,是否也需满足该规定? 解析:对于短肢剪力墙,《广东省高规补充规定》是比《高规》扩大了范围。鉴于短肢墙的不利性及争议性,执行《广东省高规补充规定》较为安全可靠。《广东省高规补充规定》对于短肢剪力墙的截面定义、抗震等级、配筋数量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规定。 2. 一般剪力墙结构的墙长,按照标准层200mm厚、170mm长设计,但在底部几层一般会墙体加厚,但此时又不满足一般墙8倍墙厚之要求,那么该部分墙体设计是否可按照短肢剪力墙设计? 解析:可按《广东省?高规补充规定》DBJ/T15-46-2005第3.2.3条执行,当墙厚大于层高的1/15并且在300mm以上时,截面的高厚比大于4而小于8时,也属于一般剪力墙。 3. 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墙厚一般很厚(如500mm),但设计有时很难满足墙长应大于4m。如何处理? 解析:规范并无厚墙长度的要求。对于框支结构的落地厚墙,根据(广东省高规补充规定》DBJ/Tl5-46-2005第3.2.3条的精神,当墙的长度与厚废之比小于4时,应按柱子设计;否则按加强部位的剪力墙设计。 4. 高度大于60m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如果框架柱或者剪力墙需要转换,应该怎样进行设计? 解析:《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捏》JGJ3-2002没有带转换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规定,此时可参考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比方说提高转换层以下抗震等级,转换梁柱参照框支梁、柱进行设计等等。 5. 同一个结构单元有多个局部转换的转换层,此时需要采取哪些结构措施? 解析:抗震设计不宜在同一结构单元采用多个局部转换的方案。如果必须采用的话,建议做到:1)每一局部转换层,整层都是加强层;2)按最高转换层考虑转换层的高度;3)两个局部转换层之间的层数不宜超过两层;4)最高局都转换以下构件的抗震等级,比《砼高规》表4.8.2提高一级。 6.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10.2.8-1条规定了框支梁面、底筋的最小配筋率。对于面筋最小配筋率的控制,是支座面,还是跨中通长面筋? 解析:应依全粱面通长筋来考虑。 7. 芯柱的配筋构造见《06G101-1》第46页。是否在己设框架柱、框支柱复合箍筋的基础上,还要另设芯柱部分的箍筋?芯柱部分的纵筋和箍筋,在计算中如何体现? 解折:(1)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6.4.2条注5,采用芯柱的目的在于增加柱子的轴压比限值,与结构计算无关。该注释还规定,芯拄纵向附加筋的截面积不小于柱截面积的0.8%。从国家统一技术措施可知,芯柱的箍筋是需要另加的。 (2)可参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表6.4.3.2,按芯柱面积计算芯柱的附加箍筋。 8. 仅承受框架柱的转换梁,是否与承受剪力墙的转换梁构造相同? 解析:承受框架柱的转换粱与仅承受框支次粱荷载的框支主粱的受力方式一样,均以弯、剪受力为主;承受剪力墙的框支粱与上部剪力墙共同工作,梁上除了有弯剪之外,还有轴向拉力,框支粱是拉弯构件。《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10.2.8条第2款仅适用于承受剪力墙的转换粱,其余条款均适用于两者。 9. 在两栋高层之间的某些楼层用钢连廊相连通,支座拟采用减震球型钢支座,设计中应考虑哪些问题?是否要将两栋建筑与钢连廊连成整体,以计算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审查此类结构 (包括支座),主要依据哪些规范条文? 解析:两栋高楼之间采用减震球型钢支座,属于滑动支座,设计时可以近似单栋独立设计计算,不考虑相互影响。减震球型钢支座,如果采用的是专利产品,因为该产品已经通过了专门鉴定,审查机构只要确认其所提供的力学计算数据正确就可以了。 注意支座长度应不小于两栋高层相向震动时的两位移之和。 10. 非一字剪力墙和短肢剪力墙,如何具体区分? 解析:剪力墙的墙肢:1)两侧均有跨高比不大于5的连梁相连;2)或一侧有跨高比不大于5的连梁而另一侧有翼墙或端柱相连时;3)或一侧有跨高比不大于5的连粱而另一侧有跨高比大于5的非连粱相连时,此墙肢均不作为一字剪力墙对待。 另参照《北京市建筑设计技术细则》(2004结构专业)第5.5.5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