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常见腰椎疾病诊断及治疗.ppt

发布:2018-12-20约1.59千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原发性:随着年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分为两型,Ⅰ型 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后不久的妇女;Ⅱ型 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以后发生。 继发性: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诱发。 特发性:多见于8-14岁青少年或成人,多有家族遗传史,女多于男。 疼痛 :最常见 最主要包括肌肉痛和骨痛,以腰背痛多见 身长缩短、脊柱畸形、驼背 骨折(脊柱、腕骨、髋骨、股骨颈) 呼吸功能下降 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且急性疼痛缓解后常残留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 引起疼痛的原因有三点: 骨转换过快,骨吸收增加导致骨小梁吸收断裂,骨皮质变薄,穿孔,从而引起全身疼痛 骨强度明显下降,椎体楔形变,鱼尾样变形,导致疼痛, 骨骼变形导致附着肌肉张力变化容易出现疲劳、痉挛从而产生肌膜性疼痛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VP)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空心椎弓根钉加注骨水泥,增加把持力手术成功 1.是一种继发性病变,约90%继发于肺结核。 2.绝大多数是通过血液传播的。 3.全身抵抗力降低时-发病。 4.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30岁以下者占80%以上。 5.好发于脊柱,占1/2,其次是膝、髋、肘关节。 6.好发部位胸腰椎椎体及长骨骨端等。 1、起病慢病程长,由数月到数年甚至十余年。早期可无明显全身症状仅局部轻微症状或无自觉症状;有部分患者有结核中毒症状。小儿有夜啼、不爱活动等。 2、疼痛与压痛,多为轻微的钝痛常局限于背部,休息则轻劳累则重,夜间多能很好睡眠;病变压迫神经根或病理性骨折则疼痛剧烈并沿神经根放射但休息及抗结核药物治疗能减轻。病椎棘突压痛及叩击痛。 3、姿势异常:手扶腰部缓慢步行、拾物试验阳性。 4、脊柱畸形。 5、活动受限。 6、冷脓肿形成。 7、瘫痪,程度不一。 日照市中医医院 骨伤四科 王雨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症 腰椎骨折 骨质疏松症 腰椎结核 腰椎肿瘤 1 腰痛合并下肢放射痛,下肢痛与腰痛出现时间不同, 由臀部开始,放射至大腿后部,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或足趾。 2 行走、站立、咳嗽、喷嚏和用力大小便时疼痛加重。 3 病程久者,多伴有小腿或足的麻木感。 4 腰部活动受限,行走跛行。 1 临床表现。 2 脊柱侧凸,多向患侧凸。 3 压痛和放射痛。 4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 5 腱反射异常。 6 相应区域皮感减弱,肌力减弱。 7 X-ray、腰椎CT、腰椎MRI、脊髓造影。 L4 L5 S1 感觉 ↓ 股前区及小腿内侧 小腿外侧足背内侧 小腿后侧足背 外侧足底 肌力 ↓ 股四头肌 拇趾背伸 趾及踝跖屈 反射 ↓ 膝腱 跟腱 反复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 症状多,体征少 CT、MRI可明确诊断 下腰痛:长期反复发作,站立行走、负重及弯腰加重,卧床休息减轻; 坐骨神经痛,下肢相应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膝腱、跟腱反射异常,直腿抬高试验(+); 椎管狭窄表现:间歇性跛行; 马尾综合征:鞍区麻木,大小便异常,下肢肌力下降,肌肉萎缩,不全性瘫痪。 斜位片 可显示峡部崩裂情况 1983年Denis提出三柱分类概念,提出脊柱的稳定性有赖于中柱的完整,并强调后方韧带复合结构对稳定性的作用。Denis提出三柱分类: 将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 前柱:前纵韧带、椎体前二分之一、椎间盘的前部。 中柱:椎体后二分之一、椎间盘后半部分、后纵韧带和椎管。 后柱:关节突、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 前柱承担80%的应力 中柱和后主承担20%应力 前柱 中柱 后柱 具备一般骨折的临床表现 骨折累及椎管会引起神经 症状 腹膜后血肿导致腹部症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