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达标名校2025届中考五模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发布:2025-04-02约1.32万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达标名校2025届中考五模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模仿与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以下能体现这一特色的是

A.实施大化改新B.发动光荣革命C.废除农奴制D.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

2.著名企业家柳传志曾经回忆说:“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猪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柳传志所感受到的“变”是指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3.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弟子有三千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还提出了

A.“仁”的学说 B.“仁政”的观点

C.“法治”的观点 D.“无为而治”的观点

4.“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作者凌青《林则徐的后裔》在诗中表达的信息不包括

A.虎门销烟扬我国威B.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C.香港回归洗雪国耻D.改革开放国力增强

5.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展反法西斯斗争的标志性事件为

A.西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6.《大国崛起》解说词:“1917年11月7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

A.推翻了沙皇俄国专制统治

B.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7.抓住关键词,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列宁”“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冬宫”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B.“五月流血周”

C.俄国二月革命D.苏联成立

8.“新生的工业革命……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第一个真正近代意义上机器指的是

A.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 B.凯伊发明的飞梭

C.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D.富尔顿发明的汽船

9.如图是20世纪著名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漫画反映了

A.清朝顽固派拒绝接受西方新技术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华民国政府遭到反动势力攻击

D.北洋军阀政府榨取老百姓的血汗

10.著名作家朱自清在1946年写道:“中国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一般的人都挣扎的生活着。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都喘了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绘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的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声声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的太快了。”对朱自清所说的“变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国民党公然撕毁“双十协定”

B.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D.1946年7月,闻一多、李公朴因抗议国民党内战行为,遭到特务暗杀

11.改革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就像列夫·托尔斯秦在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材料中的“改革”指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俄国1861年改革

C.十月革命 D.列宁新经济政策

12.文艺复兴运动的“兴”是指()

A.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B.神学文化的复兴

C.封建文化的重新兴盛

D.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13.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常常要对历史要素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以下关联不正确的是

A.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B.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C.渡江战役——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D.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14.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反映了()

A.皇权不断膨胀 B.边疆防御巩固 C.军政实现合一 D.地方权力增大

15.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