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概况.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 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概况 一、土壤退化 1.土壤退化: 指因各种自然、人为因素影响而导致的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 2.土壤退化概况 全球35%的土壤 我国占国土面积41.7% 是世界上土壤退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分布: 中度退化区:粤闽沿海、湘赣鄂边区、珠江西江水系、海南西部 强度退化区:北方黑土地、南方红土地、内蒙古等草原地区 东北黑土地黑土层每年减少0.4-0.5cm,由开发初期的60-70cm,减少为20- 30cm。有机质含量由7%-8%减少到4%-5%。 3.土壤退化特征 土壤退化严重 土壤退化速度加快: 建设占地20%,农村:5%-7% 土壤退化因素多样 侵蚀、盐碱、有机废料 传染性生物、工业无机废料、农药 放射形、重金属、肥料 洗涤剂、旱涝障碍 土壤养分亏缺和耕地非农占用 4.盐碱化土地的治理 水利改良措施: 又称为工程措施,是通过一定的农田水利工程,排除地表积水和降低地下水位或引淡排盐排碱,或通过原有盐碱地土地的改造,达到治理盐碱的目的。 农业与生物改良措施 是在水利改良措施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农业和生物措施,改善土壤理化形状,提高土壤保水透水性能,加速土壤淋溶盐和防止返盐的作用,使原有的盐碱地在合理的利用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治理和改良。 化学改良措施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防治 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 合理灌溉,控制地下水位上升 井渠结合,井灌渠排 防止渠道渗漏 抑制土壤返盐 二、土壤污染 1.土壤污染: 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自净能力,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伤害的状况。根据污染物属性差异,土壤污染可分为:有机物污染与无机物污染。 2.土壤污染物 ⑴化学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汞、镉、铅、砷等重重金属,过量的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 有机污染物: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 ⑵物理污染物: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 ⑶生物污染物: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排出的废水、废物等。 ⑷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3.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 ⑴废气污染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 ⑵废水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 ⑶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 ⑷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4.土壤污染特点 长期性 污染范围广 污染物迁移对环境影响大 土壤是开放系统,与大气、水体及生物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土壤污染地区,大气水体中都能检测出有机氯农药含量 5.土壤污染的防治 ⑴预防措施 依法预防 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报与评价系统 发展清洁生产,彻底消除污染源 控制“三废”的排放 加强污灌管理 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 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⑵污染土壤的综合治理措施 生物修复 施用化学物质 增施有机肥料 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改变轮作制度 换土和翻土 三、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 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 2.水土流失概况 黄土高原最为严重 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 2004年,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 3.水土流失特征 流失面积广 目前;356.92万平方公里;37.1% 黄土高原79%,占16亿吨黄河泥沙的80% 燕山、太行山50% 辽河流域25.9% 长江流域56万平方公里, 22.4亿吨土壤流失 珠江流域76.75万平方公里,23亿吨土壤流失 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 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 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 东部和中部水蚀面积呈减少趋势,西部略增 印度、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国家相比,我国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其中,长江流域265个、黄河225个、松辽河44个、海河71个、淮河24个、珠江17个 四川、山西、甘肃、内蒙古、陕西五省区,占到全国总数的50%以上 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南岩溶石漠化区、南方红壤区 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产生的危害、治理的重点各有不同 4.水土流失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⑴导致土地退化,毁坏耕地,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⑵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⑶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⑷弱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5.解决途径 ⑴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