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_诗经_婚恋诗和汉代婚恋诗比较.pdf

发布:2017-07-24约5.9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2005 年第2 期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总第 104 期 N o. 2, 2005 Jou rn a l o f Fuyan g T each er s Co llege (So cia l Scien ce) Sum N o. 104 《诗经》婚恋诗和汉代婚恋诗比较 郑 群,  郑虹霓 (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2) 摘要: 《诗经》和汉代诗歌中的婚恋诗有许多共性, 同是“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里巷歌谣, 同是现实主义的文学珠 玉。但是, 由于时代的不同, 二者必然会产生差异。本文试图从主题到形式等角度, 对此作一比较, 并探索婚恋诗从诗 经时代到乐府时代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诗经》;  汉代诗歌;  婚恋诗;  差异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43 10 (2005) 0030- 03   汉代婚恋诗特别是汉乐府可以说和《诗经》中 亲干涉她婚恋的反抗——“之死矢靡他”。但是这样 的婚恋诗是一脉相承的, 余冠英先生就说过: “《诗 的诗在《国风》中不仅所 占比例甚微, 而且事件本身 经》本是汉 以前 的乐府, 乐府就是汉 以后 的《诗 也并没有太强烈的悲剧性, 家庭对恋爱还未形成致 [ 1 ] 经》”。 二者同是源出民间, 同是反映各自所处时代 命伤。由此可见在诗经时代, 礼的观念是存在的, 但 的社会风俗、人民的喜乐与哀愁, 大而化之而言, 二 未成为控制一切的扼杀力量。 者都是反映现实的写实诗歌。但是, 由于它们毕竟 而到了汉代, 武帝将儒术定为一尊, 罢黜百家。 属于不同的时代, 社会背景的变化和文学本身的发 儒家学说得到政府的倡导以后, 获得 了广大的传 展, 使得汉代的婚恋诗在承继了风诗的现实主义路 播, 一国上下, 顿受儒家思想的统御, 君臣、父子、夫 向的同时, 又有所发展。本文拟对此作一比较分析, 妻等等级观念加强。班昭的《女诫》更是由女人亲手 以就正于方家。 将枷锁套到了女人 自己的头上。在汉代的婚恋诗 一、社会思潮不同, 礼教的压力增强 中, 我们明显可以感到正统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中 《诗经》产生于西周至春秋中期, 虽然说周公制 的凌驾和礼教压力的增强。东汉秦嘉的一首四言的 礼是在西周早期, 也就是说“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述婚诗》中有“纷彼婚媚, 祸福之由。卫女兴齐, 褒 的婚姻礼法应该是差不多贯穿于《诗经 ·国风》产 姒灭周。”把婚姻和国家兴亡拉上关系。东汉末一首 生的时代的。但是, 周礼对时人的影响远没有后人 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更是叙述了一个家喻户晓 想象的那样强烈。《礼记 ·曲礼》说: “礼不下庶人, 的爱情悲剧: 婆婆可以仅仅以“举动 自专由”这个完 刑不上大夫。”《国风》中也看不到有统一所有诗篇 全出于个人爱憎的理由将媳妇刘兰芝遣回娘家, 活 的哲理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痕迹。倒是在民 活拆散一对恩爱夫妻。西汉戴德的《大戴礼记 ·本 间长期存在的、约定俗成的远古 自由婚恋的习俗对 命》中有古代休妻的“七出”, 即“不顺父母去, 无 子 大多数庶民来说, 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儒家思想和 去, 淫去, 妒去, 有恶疾去, 多言去, 盗窃去”, 已是十 礼乐观念在和习俗的交战中还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