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湾盆地沉积地质与区域构造格架和盆地充填史关系综述.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孟加拉湾盆地沉积地质与区域
构造格架和盆地充填史关系综述
MahmoodAlam,M.MustafaAlam,JosephR.Curry
孟加拉达卡大学地质系
摘要 印度次大陆东北部的孟加拉湾盆地位于印度地盾和印缅山脉之间,由三个地质
区组成:(1)稳定陆架区;(2)中央深盆区 从(东北部的Sylhet海槽向南部的Hatia海槽延
伸);(3)Chittagong-Tripura褶皱带。由于盆地位于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处,即印度、缅甸
和西藏 欧(亚)板块,这些地质区的盆地充填史变化相当大。前寒武纪变质沉积和二叠-
石炭纪岩石仅在稳定陆架区钻遇。印度地盾前寒武纪准平原化之后,孟加拉湾盆地的沉积
作用开始在孤立的基底之上地堑盆地内发育。随着冈瓦纳大陆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破裂,印
度板块向北运动,盆地在白垩纪开始向下挠曲,沉积作用开始在稳定陆架和深盆内发育。
自那以后,沉积作用在大部分盆地内连续进行。盆地的沉降是由于地壳的差异调整、与南
亚不同要素的碰撞、东喜玛拉雅和印缅山脉的隆升引起。随着冈瓦纳大陆的破裂,在白垩
纪向下挠曲期间,几条发育较好的断层开始运动。到始新世,由于重要的海侵,稳定陆架
区处于碳酸盐环境,而深盆区受深水沉积作用控制。孟加拉湾盆地沉积作用类型的重要转
变发生在中始新世到早中新世期间,是印度与缅甸和西藏块体碰撞的结果。进入盆地的碎
屑物流从北部的喜玛拉雅和东部的印缅山脉迅速增加,紧接着是盆地沉降速率的增加。在
此阶段,深海沉积作用控制了深盆区,而盆地东部广泛出现深-浅海沉积环境。到中中新
世,随着板块之间持续的碰撞和喜玛拉雅和印缅山脉的隆升,大量的碎屑物流从东北部和
东部进入盆地。整个中新世,沉积环境继续变化,从盆地内的深海相到盆地边缘的浅海相
和海岸相。上新世以来,大量的沉积物从西部和西北部充填在孟加拉湾盆地,主要的三角
洲建造继续发育成为现在的三角洲地貌。自白垩纪以来,由于这个地区主要板块运动和碰
撞类型,孟加拉湾盆地的结构一直在变化。然而,当古地理环境和物源区发生变化时,盆
地可以识别出三个显著变化,即出现于早始新世、中中新世和上新-更新世。现今的盆地
具有的北部恒河一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系和南部孟加拉深海扇这—结构形成于上新—更
新世后半期,在那以后的三角洲进积受到东喜玛拉雅造山作用的强烈影响。孟加拉湾北部
的更新世冰川活动伴随着海平面变化。
1 前 言
印度次大陆东北部的孟加拉湾盆地西北部为印度地盾,东部为印缅山脉,盆地范围
包括孟加拉、部分西孟加拉湾和印度的Tripura州和孟加拉湾 (图1)。盆地因其壮观的
地质系一世界上最大的造山系一喜马拉雅山脉,发源于该山脉的冈底斯一布拉马普特拉
河发育成为世界最大的河流三角洲系一孟加拉三角洲 现(在的孟加拉湾盆地),覆盖面
积达20万km2,世界上最大的深海扇系统一孟加拉湾深海扇,延伸到70S。
孟加拉湾盆地以其巨厚的早白垩世一全新世沉积 (±22km)而闻名 (Curry,1991;
Curray和 Munasinghe,1991)。早期的区域地层 (Evans,1932)和构造 (Evans,1932;
.Sengupta,1966;Raju,1968)研究建立了了解该盆地生成和沉积 一充填史的初始平台。
Bakhtine(1966)首先给出了盆地的孟加拉部分构造要素,紧接着,Alam (1972)根据流
行的地槽模型描述了盆地的地质演化。Desikacher(1974)根据板块构造史评价了东印度
的地质史,,CunayheMoore(1974),Graham等 (1975),Paul和Lian (1975)以及 Curray
等 (1982)建立了更为广阔的东南亚地区框架内的盆地板块构造演化。
图1 印度次大陆东部孟加拉及其邻区索引图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Alam (1997)讨论了盆地总体的地层构造史,Johnson和Alam
(1991)描述了盆地东北部Sylhet海槽的沉积和构造。根据相分析,Alam (1995)描述了
东南孟加拉湾盆地中新世地层中以潮汐为主的浅海相沉积作用。最近Gani和Alam
(1999)描述了盆地东南部深水碎屑,部分确定了关于该盆地沉积和构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