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重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自然采集经济生活,穴居、树居等群居形式;2)捕鱼、狩猎——稳定劳动集体——母系社会的原始群落;3)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固定居民点
2、原始居民点特征1)靠近河流、湖泊;2)外围挖筑沟壕;3)用石、土、木等材料筑成墙及栅栏。
3、城池雏形:沟壕、墙和栅栏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是城池的雏形
1、物物交换: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交换条件的产生——物物交换;《诗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23、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4以农业职能为主以商业及手工业职能为主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1、城市的含义:城: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居民点—
3、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产业结构的不同
4、城市的职能:1)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2)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5、城市的实质: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4)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二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三种不同的划分方式: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3)古代的城市和现代的城市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筑城以守余—提姆加得城欧洲城堡
2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1)国家统一时期,城市建设快规模大:中国在秦始皇同一六国后,隋唐长安城、东都洛阳城、元大都发展国家战争时期,建设慢规模小
2)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
1)经济制度:土地地主所有制——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土地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2)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在一些商路交通要道,河流的交汇点等,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如苏州、扬州、广州等;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聚集:瓦特,史蒂芬发明机车实质上是个能源和动力的革命;人工能源--生产集中于城市--加工工业在城市迅速的发展--带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人口的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
2随着城市职能的分工,城市类型增加,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城市,原来的大城市则发展成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1 2)城市仓储用地的产生3)商业及公共建筑用地的产生4)商务贸易活动区的产生5)铁路、车站、码头产生
3 、城市与环境: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城市成为人类改造最为彻底的地方,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现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
4
三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
(一)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职业的改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得推动力
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得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7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总的工业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
1、发展特点: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西方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 2)发展速度缓慢; 3)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较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 4)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与同期一些国家相比仍然较慢;
2、中国城市化道路如何走
1)农村人口不能盲目的流入大城市,在城市外围形成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印度的加尔各答、墨西哥城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