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培训教程( 31).doc

发布:2016-12-29约3.49万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吴新武 2005年1月12日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讲课纲要 说在前面的话 一、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一)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W.Allport)的下述定义是关于心理学取向 的社会心理学的代表性宣言:“很少例外,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他们的学科旨在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存在所影响,而这种他人存在包括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Allport, G.W.,1968:3) 1908 年以后,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总体格局中占据了优势地位。这种情形的出现,在20 世纪20 年代前主要得益于:达尔文进化论所取得的全面胜利,使将本能看作人与动物相联结的纽带,以之解释人类行为的动力成为当时广泛盛行的社会行为研究方法和原则。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与罗 斯相比,麦独孤自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宠儿”。在从1908 年到1921 年的短短13 年中,他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就连续印刷了14 版之多。而在20 年代以后,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而产生的实验社会心理学虽然摒弃了对本能的研究,但却继承了麦独孤注重个体的研究取向,从而把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推进到更崭新的阶段。F. 奥尔波特(F.H.Allport)在一系列实验研究基础上,于1924 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及其提出的“社会促进论”,被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实验社会心理学是典型的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其原因不仅在于F. 奥尔波特运用实验室实验这一传统心理学的基本方法来研究社会行为,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坚持主张社会心理学不是有关群体心理的一种研究,而是有关社会情境中的个人的一种研究。”(墨菲、柯瓦奇,1982:614)由于F. 奥尔波特的巨大影响力,小群体实验研究迅速兴起,并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中长期经久不衰的研究模式。 从F. 奥尔波特开始,直至20 世纪70 年代之前,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一直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l、经典研究的不断涌现 经常被援引的研究范例有:1929 年瑟斯顿(L. L. Thurstone)和蔡夫(E. J. Chave)开创了对态度的测量,并制定了第一个态度量表;1932 年李克特(R. A. Likert)对前二人的态度量表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套现今已在舆论调查中广为运 用的测量方法;1935 年谢里夫(M.Sherif)进行了有关社会规范形成的实验研究; 从1939 年开始勒温(K. Lewin)在早期提出的场论基础上开展了群体动力学研究; 在谢里夫遗留问题的基础上,1951 年阿希(S.E.Asch)作了遵从行为的实验研究; 1963 年米尔格拉姆(S.Milgram)则进行了引起广泛争议的服从权威的实验研究。 2、理论观点的纷呈林立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较为复杂,很少形成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 完整学派,而更多地是属于在方法原则上方向大致相同的派别,它们主要可以划分 为三大派别: (1)精神分析派别。弗洛伊德(S.Freud)在20 世纪初创立了精神分析的经典理论,他把“力比多”性驱力视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动力。弗洛伊德的门徒阿德勒(A.Adler)和荣格(C.G.Jung)由于不同意弗氏的泛性观点而自立门户,阿德勒建立了“个人心理学”,荣格则开创了“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逝世后,精神分析运动的重心从欧洲移至美国,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沙利文(H. S. Sullivan)、霍妮(K. Horney)、弗洛姆(E. Fromm)、卡丁纳(A. Kardiner)和埃里克森(E. H. Erikson)。由于他们否定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性驱力对社会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基本观点,并代之以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新精神分析学派又常被称为精神分析的文化学派或社会学派。 从总体上看,新精神分析学派虽已从经典精神分析学以关注心理和本能的关系为重点,转移到以关注心理和社会环境关系为重点上来,但是他们在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时,其眼光往往局限于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等社会微观方面,而未能更广泛深人地涉及社会宏观领域。 (2)行为主义派别。1913 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 B.Watson)举起了“行为 主义”的大旗,主张心理学只应研究有机体可观察的行为,并用“刺激一反应”公 式来阐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环境塑造的结果。作为对华生行为主义只强调外显行为 方面而无视内在心理过程的一种修正和超越, 30 年代出现了以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和斯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