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消防培训资料(新版).ppt

发布:2017-02-20约7.61千字共6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 录 一、消防工作概述 二、装置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种类 三、消防基本知识 四、消防设施、设备、器材及标识介绍 一、消防工作概述 1、消防工作目的、方针和任务 1)工作任务: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的危害,保护公司内人身、设备财产安全,保障公司内正常生产经营! 2、消防工作的方针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3、消防工作的原则:坚持专业部门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 2、义务消防队的义务与职责 义务: 1、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提高安全消防知识,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2、自觉维护各类安全消防器材,确保消防器材正常可用。 职责: 1、熟练使用各类消防器材,会对各类火灾分别使用不同的消防器材。 2、发生火灾事故时,负责对火灾进行灭火。当不能进行有效扑救时,及时联系当地消防队进行灭火。 3、发生火灾事故时,负责及时疏散现场人员。 4、负责火灾事故的现场洗消处理工作。 二、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种类 一、危险化学品种类 1、液化石油气 2、氢气 3、甲烷 4、二氧化碳 5、氮气 6、正已烷 7、溶剂油 8、重芳烃 9、甲醇 10、一氧化碳 11、硫化氢 2、易燃易爆料的危险性分析 3、有毒、窒息物质的性质 1)硫化氢:百万分之0.01浓度时,就有刺鼻的臭味,百万分之100时就能引起中毒,百万分之1000时,能够立即致人死亡。 2)一氧化碳:短时间吸入过量一氧化碳引起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能够引起头痛、头晕、无力、恶心、呕吐、嗜睡意识模糊症状,中度中毒导致昏迷,重度中毒有生命危险。 3)甲醇有较强毒性,对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它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甲醇蒸气能损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视力。中毒症状有:头疼、恶心、胃痛、疲倦、视力模糊以至失明,继而呼吸困难,最终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4)氮气:为窒息性气体,若操作不当,发生氮气大量泄漏,作业人员无防护吸入高浓度氮气时可引起人员窒息。 三、消防基本知识 1、消防名词解释 火灾: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 灾害事件。 闪点: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燃点: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可燃物在空气中受着火源的作用而发生持续燃烧的现象。 自燃: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受火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的燃烧现象。 2、消防工作四个能力 一、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 二、提高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 三、提高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 四、提高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能力 五、三会是指:会报火警、会使用消防器材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疏散逃生。 3、燃烧的必要条件 可燃物 助燃物 着火源 4、火灾燃烧的阶段 初起阶段:火灾初期阶段是物质在起火后的十几分钟里,燃烧面积不大,烟气流动速度较缓慢,火焰辐射出的能量还不多,周围物品和结构开始受热,温度上升不快,但呈上升趋势。在这个阶段用较少的人力和应急的灭火器材,就能将或控制住火扑灭。 发展阶段:火灾发展阶段是由于燃烧强度增大,500℃以上的烟气流加上火焰的辐射热的作用,使用周围可燃物品和结构受热并开始分解,气体对流加强,燃烧面积扩大,燃烧速度加快。在这个阶段需要投入较多的力量和灭火器材,才能将火扑灭。 猛烈阶段:火灾猛烈阶段是由于燃烧面积扩大,大量的热释放出来,空间温度急剧上升,使周围可燃物品几乎全部卷入燃烧,火势达到猛烈的程度。这个阶段燃烧强度最大,热辐射最强,温度和烟气对流达到最大限度,不燃材料和结构的机械强度受到破坏,以致发生变形或倒塌,大火突破建筑物外壳,并向周围扩大蔓延,是火灾最难扑救的阶段。 下降和熄灭阶段:下降和熄灭巨额段是火场火势被控制住以后,由于灭火剂的作用或因燃烧材料已烧至殆尽,火势逐渐减弱直至熄灭。 5、防火的基本方法 防火的所有措施都是以防止燃烧的三个条件结合在一起为目的。 控制可燃物 隔绝助燃物 消灭着火源 6、灭火的基本方法 隔 离 法:将可燃/易燃/助燃物质与火源分开。 冷 却 法:用水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体上,使温度降至 燃点以下。 窒 息 法:用湿棉毯、温麻袋、温棉被、干沙等不燃 物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隔绝空气,使燃烧 停止。 化学抑制法 :就是用含氮的化学灭火器喷射到燃烧物 上,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中,发生化学作用,覆盖火焰使燃烧的化学连锁反应中断,使火熄灭。 7、火灾的类型 A类: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麻、纸张 等燃烧的火灾。 B类:甲乙丙类液体如汽油、煤油、柴油、甲醇、 乙醚、丙酮等燃烧的火灾。 C类:可燃气体如煤气、天燃气、甲烷、丙烷、乙 炔、氢气等燃烧的火灾。 D类:可燃金属如钾、钠、镁、钛、锆、锂、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