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发布:2017-01-19约9.47万字共5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开卷)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社 版次 定价       20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论述:下列四题任选两题作答。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条理清晰。 (每题50分) 一、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述评。 考核知识点: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① 诗界革命;② 文界革命;③ 小说界革命;④ 文明新戏;⑤ 白话文运动。 参见教材:P35-53 答:在中国的历史上,1898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流产的戊戌变法。在文学史上,1898年也有其特殊的意义。就在这一年严复翻译的《天演沦》出版,这为准备发动文学变革者送来了重要的基本理论武器;梁启超作《译印政治小说序》(翌年林纤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正式印行),西方文学开始大量地输人,小说的社会功能被抬到决定一切的地位;裘廷梁作《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文学媒介的问题被明确地提了出来。中国文学开始了全面深刻的“断裂”:从文学观念到作家地位,从表现手法到体裁、语言,变革的要求和实际的挑战都同时出现了。暴露旧世态,宣传新思想,改革诗文,提倡白话,看重小说,输入话剧,这是一次艰难而又漫长的历史进程,而1898年就是这次历史进程的开端,其终点则是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后来,1898年被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定为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界碑。   在晚清进步的文学运动的展开以及文学观念变革中,梁启超无疑是关键性的人物。郭沫若在《文学革命之回顾》中曾说:“文学革命的滥觞应该追溯到满清末年资产阶级意识觉醒的时候。这个滥觞期的代表,我们当推梁任公”。“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和他同时的一批有识之士又提倡言文合一,这些都为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打下了基础。他们的文学观念都服从于“ 新民 ”的目的,而王国维则说文学“超然于利害之外”,强调“文学自己之价值”。 1、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   晚清的诗坛寂寞萧索,毫无生气,为了诗歌的革新解放,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发动了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黄遵宪 。1868年 ,二十一岁的他就写出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的诗句(《杂感》)。但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则是梁启超,他在一八八九年的《夏威夷游记》中写道“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方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及太平洋沿岸也。……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虽然,诗运无绝之时也。今日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伦布玛赛郎之出世必不远矣。”梁启超以为诗界革命早有“月晕础润之征”,而在写《夏威夷游记》时,他认为呼唤“诗界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他还提出了几位诗界哥伦布的“候选人”他认为最具诗界哥伦布资格的,“能为诗人之诗而锐意欲造新国者,莫如黄公度。”除了黄遵宪外,梁启超还推崇谭嗣同(复生)、夏曾佑(穗卿)、蒋智由(观云)等人。从梁启超的诗话中可以看出“诗界革命”实际上就是这些青年企图改革诗歌的一种尝试。  针对晚清诗歌创作追求古与雅的写作原则,梁启超他们提出了新与俗的纲领。   所谓新,或者说新的意境,就是指反映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他们力主“弃典籍而采近事”(黄遵宪:《与梁启超信》),“扫除词章家一切陈陈相因之语,用今人所见之理,所用之器,所遭之时势,一寓之于诗”(黄遵楷:《先兄公度先生事实述略》)。以“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举吾耳目所亲历者,皆笔而书之”(黄遵楷:《人境庐诗草跋》)。 因此,他们认为,诗人应关心现实,熟悉生活,没有亲身的阅历,无法通晓世情不知现今的世事,就难以了解时势,就写不出新的意境。所以“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黄遵宪 :《感怀》)。康有为还要求作家做到“于民俗、物产、国政、人才瞭如豁如”(《日本杂事诗序》)。   他们还认为,创造新的诗境,必须有新的思想,只有用新的思想来写新的生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那么,什么才是新的思想呢,到什么地方去寻找新的思想呢?他们提出“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康有为:《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吸彼欧美人之灵魂,淬我国民之志”(白葭:《十五小豪杰序》)的主张。他们所强调的,是诗歌应该融入西方现代的思想观念。   在诗歌的艺术创造上,梁启超主张“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因为他觉得“ 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 ,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饮冰室诗话》)。他认为 :“诗之境界, ……不可不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