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汽车安全装置》_尚延亮..doc

发布:2017-01-09约2.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汽车安全装置》教学设计 课题 汽车安全装置 科目 高教版《汽车底盘构造》 课时 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具 微机、模拟软件、课件、实物 教 学 目 标 技能目标 本次课以认识了解汽车安全装置为主,只安排少量实物拆装实习,为提高上课效率,部分实习项目用计算机模拟实现。 1、通过分组操作,完成安全带的拆装操作。 2、通过多媒体模拟技术完成ABS装置、安全气囊的模拟拆装。 知识目标 掌握汽车安全装置的工作原理,了解安全带、安全气囊、ABS装置的易损元件及其引起的故障现象,了解安全气囊的拆装危险性。 情感目标 通过从易到难的学习实训,树立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通过情景模拟,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 背景 知识存量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中职汽修10级的学生,他们目前已经初步掌握了汽车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设备的构造,能较顺利的完成相关知识的运用。 心理状态 思维活跃,喜欢多动手,对实物比较感兴趣。对学习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存在抵制情绪,缺乏耐心,需提高自信心,应多加鼓励。 学习能力 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自控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比较容易接受轻松愉快的学习方法,喜动不喜静,对感性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 教材 分析 汽车安全装置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行车安全,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点。本堂课通过对汽车安全装置的认识、了解,继而在分析工作原理中发现问题,为进行检测故障所在打下基础。 在实际授课中,采用尝试式教学,学生为主角,教师为补充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教学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本位,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中职学生对理论知识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特点,课堂上少讲、精讲。 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知识,学练结合,让学生能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模拟实际维修流程训练,提高了学生兴趣,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教学策略 教法设计 任务驱动尝试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任务的思考、解决,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动脑探索,使其为主动方。任务驱动尝试式教学法把学习知识与技能操作隐含在学习任务之中, 多媒体辅助情境模拟教学法: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近于实际工作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充分的了解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要求,并通过训练达到职业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法设计 自主互助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灵活开放与积极生动的课堂教学。 重难点 设计 重点 通过学习汽车安全装置的工作原理,能分析判断故障、初步掌握解决故障的能力。 难点 ABS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法设计 组织教学 新课引入 通过三个小问题引入《汽车安全装置》的课题 用谈话法拉近与学生关系,只有平等才能更好的交流。为上课做准备 一辆100公里每小时行驶的小汽车制动距 离是多少? 轿车上哪个座位最安全? 在汽车历史上与行车安全有关的三项最重要发明是什么? (三)讲授新课 一、汽车安全系统 1、主动安全系统:能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能防范事故于未然。主动安全系统包括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稳定系统ESP、牵引力控制TCS、电子制动力分配EBD等; 2、被动安全系统:是事故发生后才开始起作用,以减缓事故严重程度,要求在发生碰撞时能够保护乘员,在碰撞事故中,要使车厢的变形减至最小,并且要使乘员在车厢内移动发生第二次碰撞的机会最小。被动安全系统包括安全带、安全气囊等。 二、汽车安全装置 ABS系统 从介绍普通制动系入手到ABS系统的组成、作用为止,不讲元件构造。 组成:ABS通常都由车轮转速传感器、制动压力调节装置、电子控制装置和ABS警示灯组成。 分类: 按技术分:机械式、电子式(第八代) 按控制通道分类:四通道、三通道、二通道、一通道。 多媒体演示汽车制动过程。 问题驱动引入课题 用实验数据说话,增加学生印象 强调车速、路况对刹车距离的影响 知识补充: 有预判的急刹车的距离=V2/300米 无预判的急刹车的距离=V2/200米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区分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可按照事故前起作用的装置和事故后的起作用的装置区分。 从ABS系统的历史与发展引入。 多媒体演示ABS系统的作用 演示:工作原理 模拟ABS装置的拆装 提醒注意:ABS/ ASR/ ESP系统虽然是高科技的结晶,但并不是万能的,也别因为有了这些行车主动安全系统就开快车。 多媒体展示安全带的安装位置 安全带 分类:按固定点分:2点式、3点式、四点式等 按技术分:普通安全带、预紧式安全带(ACR)、带限力器的预张紧式安全带。 作用:汽车发生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