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桩施工常见问题汇总及处理方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防治措施: 1、加强对沉淀层的检查力度和意识 2、成孔后,钻头提高(或)提出,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min。采用性能较好的泥浆,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不要用清水进行置换。 3、 钢筋笼吊放时,使钢筋笼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一致,避免碰撞孔壁。可采用钢筋笼冷压接头工艺加快对接钢筋笼速度,减少空孔时间,从而减少沉渣。下完钢筋 防治措施: 笼后,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则应利用 导管进行二次清孔,直至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 4、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25cm-40cm,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0m以上,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溅除孔底沉渣,达到消除孔底沉渣的目的。 塌孔、溶洞或裂隙 造成原因: 1、孔壁坍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好,护洞周围未用粘土紧密填封以及护筒内水位不高。钻进速度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成孔后待灌时间过长和灌注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孔壁坍陷。 2、当遇到小溶洞或裂缝时,可能发生孔内泥浆均匀缓慢下降的现象。 3、地下水流量大,护壁及钢护筒不起作用,造成塌孔。 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壁坍陷、溶洞或裂隙的迹象。 塌孔、溶洞或裂隙 防治措施: 1 、在松散易坍的土层中,适当埋深护筒,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优质的泥浆,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时间,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时间。 2 、当遇到小溶洞或裂隙且发生孔内泥浆均匀缓慢下降的现象的时候,可采用在泥浆中加适量水泥,增大泥浆比重及其护壁效果;当遇到 塌孔、溶洞或裂隙 防治措施: 大溶洞时,孔内泥浆急剧下降的情况,可采用粘土或碎石回填后重新钻孔(方案或措施后面详细说明)。 3、当遇到地下水流量大,护壁及下钢护筒均不起作用时,可采用在本桩附近降水的方法,降低孔内地下水位,甚至砼浇注完毕。 4、利用回浆泵。 塌孔、溶洞或裂隙 塌孔、溶洞或裂隙 灌注水下混凝土时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卡管 水中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 造成原因 : 初灌时,隔水栓堵管:混凝土和易性、流动性造成离析: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过大。 各种机械故障引起混凝土浇筑不连续,在导管中停留时间过长而卡管;浇筑中罐车后料斗存料时间过长、混凝土初凝等。 防治措施: 1、使用的隔水栓直径应与导管内径相配,同时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证顺利排出;或采用 卡管 防治措施: 隔水盖板或插板盖住导管顶部,封底时拉起盖板或抽时插板即可,安全、方便。 2、 在混凝土灌注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搅拌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实验室确定,坍落度宜为18cm-22cm,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导管直径和钢筋笼主 水中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 卡管 防治措施: 主筋最小净距的1/4。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缓凝,水下混凝土宜掺缓凝外加剂等。 3、应确保导管连接部位的密封性,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装、试压,试水压力为0.6 Mpa -1.0Mpa(计算确定),以避免导管进水。 水中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 卡管 防治措施: 4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应缓缓倒入漏斗的导管,避免在导管内形成 高压气塞。 5 、在施工过程中,应时刻监控机械设备,确保机械运转正常,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 水中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 钢筋笼上浮 钢筋笼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上浮。 造成原因: 1 、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左右的距离时,由于浇注的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上浮。 2 、由于混凝土灌注过程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接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如果此时导管底部未及时提到钢筋笼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钢筋笼上浮 钢筋笼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上浮。 防治措施: 1、加快混凝土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或掺外加剂,防止混凝土顶层进行钢筋笼时流动性变小,当混凝土上升到接近钢筋笼下端时,控制导管埋深在2.0m(规范底线即可),应放慢浇筑速度,减小混凝土面上升的动能作用,以免钢筋笼顶被托而上浮。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浇注的标高及导管埋深,当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2m-3m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 钢筋笼上浮 钢筋笼在混凝土灌注过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