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研究新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oc

发布:2016-12-31约5.52万字共8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江苏省灌南县教育局教研室 花红斌 内容摘要:针对农村中小学老师含辛茹苦而效果不佳,学生废寝忘食而事倍功半的被动局面,确定并研究了本课题。 本课题构建了以改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基本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掌握知识,深化思维,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是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诱”学生思维,“导”学生探究,变课堂为学生探索、发现、创造的场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可操作性强,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实施课题成果须遵循如下原则:激发兴趣是起点,提出问题是焦点,主动活动是特点,思维碰撞是热点。课题的研究,更新了教育观念,优化了教学方式,改变了学习方式,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指数。 关键词:新课程 农村中小学学生 学习方式 一、研究缘起 自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重构基础教育课题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重要课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体验到求知的欢愉和成功的快乐,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近些年来,国内中小学已从多个领域开展有关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一线教师到教科研部门大都着力于课堂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由于各地教育发展的差异性较大,有关这一课题在不同的区域仍有较大的探究空间。客观地说,在我县的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老师含辛茹苦而效果不佳,学生废寝忘食而事倍功半的被动局面。在教学实践中,教的质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一部分老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对学习是否有积极性,学习方法是否科学,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天天教着不爱学和不会学的学生,教学质量自然提不上去。老师感到苦恼就是必然的事情。这种状况警示我们:老师必须认真地来解决一下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改变以往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此,在农村中小学应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满足他们从不同的层次获得亲自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考虑到课题实施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兼顾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将课题定为《新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研究》,意在适当放宽研究的面,统筹兼顾,并行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计划的实施,在参与研究的学校中,能够初步呈现这样的场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重个人体验、系统探究、合作交流,他们能不同程度地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在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中做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 合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生能在学习中积极探究。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我们对本课题研究作如下界定: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践、搜集资料,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 2、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82年日本政府就提出“要培养全球性的,开放性的人才” 。1989年美国政府也提出“经验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要实行全面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更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提供了理论。可以说,“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真理读本”,学生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也时时可用探索的目光来研究它,甚至“挑剔它”,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思考。教师在学生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