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改革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改革探究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如今的建筑类教育的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要不断进行改革,培养知识更加牢固,技能更加熟练的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建筑类教育是培养学生技术能力和艺术素养的课堂,作为高等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建筑类教育应担负起神圣的职责,培养适应社会现实需求,具有较强技能素质的建筑专业人才。
一、高等职业院校的建筑类教育的现状
1、缺乏调研及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不同,高等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通过对理论框架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创作能力,高职类学校是以技能培养为基础,它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学生。但是,在现在的高职建筑专业培养中,老师往往是教授课本内容,而现在的授课课本通常是本科建筑类教学课本的压缩版,根本不能凸显出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势。比如对好的建筑进行鉴赏时,只是学习其设计的创新性,而不进行研究为什么这一建筑会坐落在那个环境之中,它到底体现什么理念,这样只会使学生认识到个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建筑的奥妙及魅力。另外,课本的知识往往与实践是有距离的,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实践场所,学生不能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能力获得提高。仅仅学习课本,一旦步入社会,所有的知识都只停留在表面,与现实相脱节,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优势就荡然无存。
2、轻视过程教学
我们评价一个作品的好坏时往往以其外在作为依据,很少去体会作品的设计理念,而作为一个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讲,设计理念是十分重要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考查要求时,应注重学生创作理念以及现实可行性的培养。在现在的建筑类教学中,建筑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就是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但是作为主干学科,它的考查方式确是简单的作品的提交,老师仅根据其完成的作品进行考核,很少去注重这一创作过程,既然老师没有要求对创造灵感及现实可行性进行分析,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只用图纸去代表自己的水平,有时学生为了得到高分,拼凑各种名作,只是一味的模仿,有时甚至抄袭,毫无自己的创作可言,以至于其创作能力和创新素养很难得到培养。
3、轻视培养综合创新能力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课程安排缺乏综合性。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学往往是单一的教学课程,各个老师也是传授自己课程的知识,很少综合的进行讲授,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学生的知识体系最终是不成框架的,学生学到的是知识板块而不是知识体系。在工作中,学生不能很好地驾驭所学的知识,单独进行分析可能会游刃有余,一旦遇到比较繁琐系统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这样,在修改设计方案或者进行多方面的配合时,设计中的比较合理、有价值的部分也会被牺牲掉。
4、录取时专业素养无法得到考查
建筑设计类专业虽然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但是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样重要,现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几乎是按分数线进行录取,因此无法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建筑类专业的素质。建筑专业的学生全部录取理科生,所以学生是否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也无法得到考查。虽然在设计时多处是用到理科的知识,但建筑有美感才会被人们所认可,所以一个学生的艺术涵养和文化内涵在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学生一旦被录取,无论其是否适合学习建筑专业,都对其进行培养,有的学生真正学习建筑课程时可能就意识到自己毫无兴趣,没有了兴趣自然也不会真正投入到建筑事业中去,因而整个培养过程就显得毫无意义。
二、高等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教育改革方向
1、注重技能培养,突出高职类学生技术优势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建筑类学科的设置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在教学体系和授课模式上要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以课本理论知识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让学生能更好的运用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整个教学安排中,要时刻以培养学生赖以生存的技能为目标,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以最有效的方式转化为技术能力,从而快速的融入社会。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把每一个单独的知识连接为一个整体,运用整体解决问题,这是对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又一项要求。在第一年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分版块分科目的进行教学,一给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比较快的掌握新的知识。但是在剩余的教学课程中,老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从而把每个知识进行连接。在上课之前安排一个项目,课堂上围绕这个项目展开,根据项目讲解所运用的知识,由于项目的复杂性,各科的知识都能够有所涉及,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学生也不会有不知从何入手的困境。另外,项目教学法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