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汶川XX乡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1.区域概况:
该区域位于汶川地震灾区,整个区域面积500公顷,呈“背山面水”的狭长地带状,位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带,属高山峡谷地貌,年降水量600毫米,年平均气温7摄氏度左右,8月平均气温20度左右,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等特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参照汶川气候数据)。
区域内有多种自然景观,山地上上森林、果林、河流、耕地等。其间散布有公路、小道、小溪、麦田、菜地、牧场等。但受汶川大地震破坏,区域内各种自然景观已经支离破碎。
另外,该区域属于多民族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种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并保存有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群。
2.区域景观分析
该区域由于位于汶川地震灾区,故各种自然景观均遭不同程度破坏,各项乡村基础设施也极不完善,这些构成了该区域的基本景观特征,这也决定了规划设计方案上是以灾后重建与生态恢复为主.
区域内有较多的山地,树林等,故应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不适宜大规模开展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耕作农业,因侧重生态农业或旅游农业。
该区域属于河谷狭长地形,交通不便,各种景观建设无法开展大规模施工,故应因地制宜,景观设计多结合自然原有风貌。
针对该区域内少数民族文化丰富,有多种民族风格建筑的特点,可以此为依托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同时可弥补当地农业产值的不足,加快区域内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设计依据:
3.1设计目的
把该区域建设成汶川县民俗风情旅游的精品村寨。富有典型地域及民族风情特色的旅游村寨,并使之成为具有合理的农业布局,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经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富有地方特色的村寨风貌以及高水平的经营管理能力。
3.2设计原则
遵循因地制宜、精心规划,突出西部川西民居特色(实木结构)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渗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改造原有设施和房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和古建筑的保护。打造移步换景,步步有景,人景互动的生态有机空间。
3.3设计理念
回归质朴的传统风格并彰显与时俱进:建筑规划的实际只有回归质朴的传统风格才能让我们的村寨整体融入到自然生存的环境当中,并与环境相衬托,显示出与其他地域和环境空间迥然不同的个性风格与传承文明。就该区域而言,传统的实木结构自然的石砌造型是千百年来前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感受的再现。今天,只有这种质朴的传统风格,才能勾起旅游者对历史的探寻和对自然的景仰,才能够彰显出当地建筑景观的特有个性。同时要表达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落后的观点,不落后的理念,集中的展现灾后重建的伟大成就与当地秀美的自然景观。
3.4设计功能
(1)加快该区域新农村建设步伐,快速完成灾后重建;
(2)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 (3)发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 (4)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效益。
4.规划内容
4.1农业布局规划
对于区域农业布局,采取因地制宜,按区域划分的规划方式
4.1.1中高山区——保水固土生态和谐型治理模式
由于5.12地震的发生,许多的山体破碎、坡面生成大量裂隙,并且山体坡度太大,导致土壤疏松,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所以应退耕还林,改栽经济林、用材林或竹林等适宜性树种,从而恢复建设一个有利于山区生态平衡的林业生态系统。该区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把承土保持放在第1位,并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应该采取块状、大穴栽植苗木,以尽量不破坏原生植被,提高土壤蓄水能力;造林种树也应多样化,以提高林木对降水的调蓄能力。对于幼林抚育也一样,也应改全面深挖除草为块状抚育深挖除草,多保留地表檀被,以提高地被物持水能力。还有,当地的耕作模式也应该全都改成横向耕作而非是顺坡耕作这种水土易失的模式。其中,对于土壤脊薄、棵数少、根系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的坡面,该地应当坚决的退耕还林并保留原有植被,再栽植固水固土树种、毛竹等,以逐步形成复合结构,控制水土流失;对于土层较厚,土壤肥力尚可,有一定覆盖度的山地,应适当密植经济树种,提高其覆盏度,逐步形成横坡水平带状经济林园,以提高截滞地表径流能力,控制水土流失;对于土层深厚,土质良好,覆盖度较高,水土流失较轻的区段,应逐步建成狭长带状水平梯式经济林园或软埂经济林园,以控制水土流失。
4.1.2低山丘陵区——坡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型模式
在丘陵地带,主要自然灾害是水土流失。该区总体规划为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型。治理开发的方向:搞好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建设,从整体出发,按照地形、地貌及其不同侵蚀特征布设不同的防治措施,从岗顶到沟底设置三道防线,形成立体防治体系:第一道防线是在坡顶岗脊栽树戴帽 , 荒坡造林,林缘与耕地接壤处开挖截流沟,控制坡水下山;第二道防线是坡耕地改垄修梯田,并按一定距离沿等高线方向营造水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