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文房四宝.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汉砚一方,汉墨三丸 鱼子纹秦砚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纸的推广使用,书的书写发生了革命。由于纸书用墨汁较多,于是砚开始有了凹砚池,以存贮墨汁。这也是晋砚与汉砚的最大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南方流行圆形三足式石砚,北方则多为方形四足式石砚。此时出现了汉时的石砚、陶砚、铜砚、漆砚外,还出现了青瓷砚,瓷砚多为圆形蹄足,砚面无釉以利研墨。南北朝时出现双足圆首箕形砚,为唐代箕形砚的前驱,因形如箕而得名。铁砚、木砚也有所闻。 魏晋南北朝时的砚雕刻浑朴、造型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南北二宝”。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砚 北魏石雕方砚(1970年山西大同市城南北魏皇宫遗址出土) 南朝铜盖砚(南京黑墨营出土) 晋青釉三足瓷砚 隋唐以前,制砚多取天然砾石,唐以后渐兴以陶泥制砚,出现了著名的“澄泥砚”。同时出现了精工良石而成的“四大名砚”,即端砚、歙砚、鲁砚、洮砚,奠定了砚在我国文化艺术殿堂中的尊贵地位。 澄泥砚属陶砚,是借助于古代制作砖瓦、陶器的工艺,把泥土经过澄滤去粗,加坚固剂制坯煅烧而成。澄泥砚质地坚硬耐磨、易于发墨,不损笔毫,不耗墨,一些古籍中还把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唐代四大名砚。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是全国制作澄泥砚的著名产地。 砚的生产至唐五代普遍重装饰,尤其讲究雕刻线条和造型。唐代端砚已经有“琢成飞燕古钗头”的装饰纹样,砚的艺术品色彩更加浓厚。此时的制砚技术也更加精妙,著名的制砚家有南唐李少微、周全,后晋李处士等。 四、唐五代时期的砚 唐代白瓷辟雍砚(1957年河南省陕县墓葬出土) 唐代箕形石砚 宋代的砚材采挖、制作工艺均较前代进步,最名贵的仍是端砚和歙砚。尤其是歙砚的开采生产规模更加扩大,制砚已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产业务。 宋代特有之砚——抄手砚。 此时文人也越来越追求砚的装饰性、赏玩性,书写功能反退其次。 宋代出现了很多品评鉴赏砚的著述,如米芾《砚史》一卷、高似孙《砚笺》四卷、苏易简《砚谱》一卷、旧题宋人唐积撰《歙州砚谱》一卷等。 五、宋代的砚 宋代抄手砚 宋代眉纹枣心歙砚 明代比较重视制砚石材的选择,仍以端石、歙石、洮河石为贵重,端石声誉日起,被推为诸石之冠。 明初砚的雕琢大都延续宋代风格,浑厚古朴,后来端石佳品迭出,雕琢风格逐渐变为精致,间有随形而制之生动活泼者,这也开启后来追求气韵的先河。自明代始,砚上铭刻更为增多,颂祷、咏志、题跋、记事等等不一而足。明代藏砚之风盛行。 明代澄泥砚也有一定发展,制作范围从汾河流域扩大到长江两岸。另外明代还有大理石砚、田横石砚、多蝠砚等。明代的琢砚名手有叶瓖、张寅、康诰、齐讷庵等。 六、明代的砚 明代椭圆形眉子砚 明代洮河石砚 明代佛手砚 清代制砚工艺日臻完美,雕砚风格多样,品种五花八门,洋洋大观。清砚题材广泛、工艺纯熟、雕琢精美。 清砚异彩纷呈,琳琅满目,是砚史上的辉煌时代。除北京外,全国已有广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处形成了制砚中心,而且各具特色,琢砚名手有顾道人、顾二娘、孙脊生等人。清代藏砚、品砚之风空前。 在理论研究上,不论宫廷还是在民间,都有整理、研究、论述与总结性的论著出现。清内府编《西清砚谱》以图文方式著录了清代皇家藏砚,另有高凤翰《砚史》等。 七、清代的砚 清代月晓风端砚 清代银鎏金嵌珐琅暖砚 红木天地盖清砚 关于砚 砚的历史。又叫砚台、砚池,是书写绘画时注水研墨、铺笔掭墨的工具。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佳。 砚的历史。我国制砚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砚产生的具体年代,目前尚未定论,西汉时期,砚的使用已较为普遍了,自唐以来,砚台渐渐趋于工艺美术化,除实用之外,还具有赏玩收藏的价值。 砚的选择。选择砚台主要看其石质是否细腻,发墨效果是否好。好砚坚而不燥,腻而不滑,久贮不涸。石质粗糙,太硬或太软的砚,都不适合研墨书写之用。 学生练字,用砚不必过于讲究,只要选用石质细、发墨快、砚心深、储墨多的普通砚就可以了。也可以用塑料墨盒、碗、碟注墨汁练习。 砚的使用与保养。砚台的保养主要两点,一是在使用时,研墨要随用随研,用力均衡以保持砚心平整,不可用开水冲烫或锐器重划,以免损坏砚质。二是在每次用完后,须用清水冲洗干净,以防宿墨残胶干裂,损砚伤质。有盖的盖好,以备再用。 其它书法工具简介 学习书法除了必备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工具外,最好也能准备一些有关的辅助性工具。如如:毡垫、镇纸、笔架、笔筒、笔卷等。 毡垫:由于书写用的纸多为吸水性强、能渗墨的纸,所以写字时须在纸下垫上一层毡垫。一般是用羊毛毡,也有用其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