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分析
自然灾害概况
我国自然灾害监测面临的形势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洪涝、干旱、台风、风雹、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震、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呈进一步发展趋势。我国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2010年4月又发生了青海玉树大地震。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等突发性灾害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自然灾害风险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提高国家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灾害监测能力的提高对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减灾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灾害监测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既是提高灾害预警预报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和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以及巨灾综合应对能力等建设的必然选择。
自然灾害监测的主要目的
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监测、预报、抗灾、防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列工作环节,其中,灾害监测既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各项措施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
灾害预测主要包括灾前调查、灾中灾情监测和和灾后调查评估等工作。开展灾害监测的目的在于:
(1)通过开展自然灾害研究,揭示灾害发生机理、时空分布、活动规律及灾害间的相互关系,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
(2)通过实施应急监测,及时获取灾情信息,为抗灾救灾和应急救援提供预警和决策支持。
(3)通过灾中跟踪监测,及时掌握灾害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捕捉次生灾害等风险隐患,为次生灾害的防治提供预警预报。
(4)通过灾情监测评估,对灾区各种设施、自然资源毁坏情况和生态环境变化等作出评价,为科学规划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
遥感技术概念及主要特点
遥感技术的概念
遥感是指利用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如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飞机、气球和高塔等),利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传感器,通过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接收并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状态的综合技术。遥感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以及信息接受、处理与分析应用等分系统组成。按照传感器搭载的平台,遥感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遥感技术的特点
(1)探测范围广。运用遥感卫星和航空遥感,可以从空中对地面大范围地区进行探测,如,一张陆地卫星(LandSat)图像的覆盖地面范围可达3万多平分公里。约相当于我国海南岛的面积,我国只要600多张左右的陆地卫星图像就可以全部覆盖。
(2)获取的信息量大、综合性强。遥感技术获取的信息量非常大,以4波段LandSat多光谱扫描图像为例,像元点的分辨率为79*57m,每一波段含有7600000个像元,一幅标准图像包括4个波段,共有3200万个像元点。[5]遥感图像信息能够真实地体现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构筑物等地物的特征。
(3)获取数据周期短、动态性强。卫星遥感能实现对同一地区的周期性、重复观测,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4、LandSat-5每16天可对全球陆地表面成像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我国环境与灾害小卫星A、B星可以两天完成覆盖我国国土一遍。卫星遥感这种快速、连续观测的优势,有助于及时发现病虫害、洪水、火山、地震、污染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兆,为灾情的预报和抗灾减灾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和资料。
(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卫星遥感可根据不同的任务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可以获取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地物内部信息,微波波段还具有全天候工作的特性。同时,卫星观测、航空观测和地面观测三大系统优势互补,能克服地面各种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情况
我国遥感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航空航天遥感对地观测体系,具备了航空航天遥感对地观测能力,基本实现了对我国及周边地区以及全球的大气、海洋和陆地系统观测和动态监测。与此同时,遥感图像数据处理、识别和应用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自主研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