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措施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水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措施分析
【摘 要】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环境健康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农村水环境现状来看,由于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水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水环境治理技术不科学、资金投入的不足等,使得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迫切需要关注和治理。文章在认识目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综合总结归纳了多种农村污水治理技术,可为目前农村水环境的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水治理
水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生命之源,其重要之处是不言而喻的,但随着农村工农商业的不断发展,对农村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急需根据目前农村水环境污染实情,提出综合性的水污染治理措施,以改善农村水环境,为农村居民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1.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特征
1.1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农村人口分散,人口数量多。缺乏生活污水的收集和治理设施,这使农村生活污染源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多达80亿吨,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的水环境,农村大部分地区河、湖等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直接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极易导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而且,农村水环境问题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农村水环境状况令人担忧,严重威胁着居民饮用水的安全。
1.2 农村水环境污染特征
(1)水质特征。农村村镇人口较少,分布广泛且分散,大部分没有污水排放管网;农村生活污水浓度低,变化大;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的性质相差不大,水中基本上不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生活污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一定量的氮、磷,水质波动大,可生化性强;不同时段的水质不同;厕所排放的污水水质较差,但可进入化粪池用作肥料。
(2)水量特征。一般农村的生活污水量都比较小,除小城镇外,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水量相对较少,相应地产生的生活污水量也较小;变化系数大,居民生活规律相近,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早晚比白天大,夜间排水量小,甚至可能断流,水量变化明显,即污水排放呈不连续状态,具有变化幅度大的特点;在上午、中午、下午都有一个高峰时段。
(3)排放体制特征。农村生活污水一般呈粗放型排放。很多农村尚无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污水沿道路边沟或路面排放至就近的水体。少部分地区具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农村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含量高,N、P含量增多。人们无意识的排放和雨水的冲刷,使大量的有机质和N、P等物质流入湖泊等水体,如果不加以治理利用,常常会引起富营养化,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2.1 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的选择
目前国内外应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治理技术比较多,名称也多种多样,但从工艺原理上通常可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自然治理系统。利用土壤过滤、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的原理,又称为生态治理系统,常用的有:人工湿地治理系统、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等;第二类是生物治理系统,又可分为好氧生物治理和厌氧生物治理。好氧生物治理是通过动力给污水充氧,培养微生物菌种,利用微生物菌种分解、消耗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常用的有:普通活性污泥法、AO法、生物转盘和SBR法等。厌氧生物治理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在无需提供氧气的情况下把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和少量的细胞物质,常用的有: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UAS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等。
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财力状况薄弱、农民实际承受能力较低这一普遍情况,治理工艺的选择不能盲目攀比,不能一味地选择时髦先进、治理效果好、自动化控制水平很高的治理工艺,而应该着重考虑选用既成熟可靠,又适合农村特点和实际的污水治理技术。建议污水治理技术的选择优先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达标排放或回用;二是注重经济适用,运行成本低,管理维护简单。
2.2 人工湿地治理技术
有条件的村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灌排渠道与附近的荒地、废塘、洼地和沼泽地等,建设人工湿地治理系统。污水湿地治理系统分自然和人工湿地治理系统,自然湿地就是自然的沼泽地,人工湿地污水治理技术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使污水治理达到工程化、实用化的新技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生长有像芦苇、香蒲等沼泽生植物的土地上,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微生物的作用,并经过多层过滤,来达到降解污染、净化水质的目的,它是一种充分利用地下人工介质中栖息的植物、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介质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将污水净化的天然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的复合工艺。湿地治理系统工艺设备简单、运转维护管理方便、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