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探讨.doc

发布:2017-06-06约3.72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研究   摘 要:随着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提出,国家经济调控的重点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供给侧改革为社区服务供给主体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访谈法,探讨了供给侧改革对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优化社区服务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 社区作为社会运营和发展的细胞,自然承担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供给侧改革对于社区服务供给方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挑战是如何解决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和社区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机遇是为社区服务供给主体转变供给方式、提升供给水平提供了机会和政策支持 一、供给侧改革和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的内涵 (一)供给侧改革。在供需错位的大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政策。供给侧改革又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是改革对象,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是核心。供给侧改革是立足于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以供给和生产端为改革切入口,调整经济结构为改革重点,通过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创新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式,实现生产要素最优配置,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为社区服务供给主体改善服务提供了以下几点思路:第一:减少无效供给,将优先的社区资源转移到所需服务项目中去;第二,增加有效供给,建立完善的居民需求沟通渠道,获取精准的居民需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第三,创新社区服务供给方式,提高社区服务整体供给水平 (二)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娄成武学者在《社区管理学》一书中,对社区服务的概念作了以下解释,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全体成员为服务对象,通过居民互助性服务,解决社区的社会问题。社区服务具有地域性、服务性、福利性、社会性、综合性、外溢性等属性。按照服务性质分类,社区服务可分为:社区就业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等 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即回答社区服务由谁提供的问题,目前我国形成了多元供给主体。一是政府,包括市、区、街各级政府及派出机构;二是企业或私营业主,包括物业公司、家政公司以及商铺等;三是服务性社会组织,包括社区社工组织、志愿者组织、社区活动组织等;四是社区居民,社区居民的身份具有双重性,既是社区服务的接受者又是提供者。每种社区服务供给主体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 二、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社区居民需求沟通渠道,导致社区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成员来自天南海北,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对社区服务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大致呈现以下三种特性: 1、多层次性。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感情和归宿、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等五个层级,他认为人的需要有轻重之分。社区居民同样有不同层级的社区服务需要。实地调查证明,越高层级的需求越复杂,对社区服务的专业性要求越高 2、多样性。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多种社区居民需求。例如:按照居民支付能力划分,可以将社区居民的需求划分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支付能力较弱的需求,无支付能力的需求;按照需求情感性标准分类,可以将居民需求分为情感偏强型需求、情感中立型需求、情感偏弱型需求 3、差异性。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背景不同,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同一种社区服务的评价,一部分社区居民评价较高,另一部分社区居民评价可能会较低。公共产品不同于私人产品,无法实现每一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社区服务是社区居民集体选择的结果。在社区服务的供给过程中,社区服务供给方没有考虑到居民的多层次性、多样性、差异性等特征,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提供服务。形成社区服务趋于形式化、社区居民普遍不满意的尴尬格局 (二)“政大社小”现象严重,社会协同流于形式。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体现在社区服务供给层面,即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或私营业主的关系上。目前,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以政府为主,社区服务提供者与生产者同一。严重的行政色彩导致企业和私营业主进入社区困难。在社区服务供给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导致社区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社会协同是指建立在社区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社区社会组织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网络。在党政部门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孵化过程中,对社会组织的定位不准确,导致社会组织未能发挥实效。最后,城市社区社会组织总体上数量不少,上规模的不多,可持续性较差 (三)社区居民邻里关系淡漠,参与意思薄弱。社会学理论表明,社会的进步会削弱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会变得更加的冷漠。这一理论在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样适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