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构想与实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构想与实践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声音,又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文字语言,生动塑造歌曲中的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老师耐心细致而又科学的教学方法,再加上学生本身较好的声音素质,经过一定时期的严格训练,就能使你本身的声音得到改变,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给人以美的享受。
幼师班的声乐课有其本身的特点。它与高等院校技巧性很强的声乐课,和普通中学的唱歌课比较,无论是从学生的来源,艺术素质,声音条件,还是在教学目的要求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声音素质和相应的理论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等,它的教学目的是为各个文艺团体培养专业演员的。
普通中学教学,它主要是通过唱歌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发声要领就可以了,因此多采用齐唱形式教学。
而幼师的声乐课正是处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即既要掌握一定的声乐技巧、同时,也要求具有普通中学的齐唱特点,是二者兼备的,相互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是由幼师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来源、声音素质、学习环境、文化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幼师唱歌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在有伴奏或无伴奏的情况下,基本上能独立,正确的处理表现常见的体裁风格的歌曲,特别是幼儿歌曲、幼儿欣赏歌曲懂得幼儿歌唱发声的特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能力,使她们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幼师声乐课教学中,一直都是采用全班齐唱上课形式,虽然也讲些理论和带有技巧性的个别辅导,但由于:1、上课人数多,课时少,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面对全班四、五十人这样一个庞大的教学队伍,不可能对每个同学都进行一一辅导,无法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也就无法针对性的解决个别的具体问题来实行因材施教,而只能解决那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鱼龙混杂的状态就会出现。 2、受招生制度所限,大部分学生业自农村,他们声音条件差,艺术素质低,虽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学生,但却廖廖无几。她们来自不同地区、她们的学习环境,文化生活环境的不同,她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对音乐敏捷的思维能力,也就各不相同,这样,造成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难以解决。
比如,按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能够准确的而且完整的演唱难度较高的歌曲,可由于学生的素质,教学方式方法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人达不到教学要求,如在第三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就出现了象“黄水谣”“铁蹄下的歌女”等这样难度较大的歌曲,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素质差的同学首先表现为音域窄(大约七八度)她们只能演唱那些难度较小的歌曲,如“二月里来”等。其次表现为音乐修养差,她们过去很少上音乐课或根本没上过音乐课,没听过录音,没看过电视,象这样难度较大的歌曲,她们是很难承受得了的。
由于好的、差的混在一起唱,无法听清谁对谁错,加上有限的课时量,老师就无法也不可能进行全面细致的个别辅导,针对性的解决具体问题。因而,素质好的同学,得不到及时的辅导,她们的学习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的消退,进步很慢,甚至有倒退的现象;素质差的同学由于本身的接受能力所限而感到吃不消,久而久之,使她们产生了一种畏惧,甚至放弃学习的心理。这样,直接的影响了教学进度和质量。据调查,毕业生中有50%的学生不能作胜任幼儿园的音乐课,甚至为此而改行,给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根据这种情况,我做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大胆地进行了尝试性的“区域性教学”和“启发性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区域性教学”,就是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反映能力、艺术素质等,把全班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进行教学、以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进行因材施教。这样,针对性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也大有改善。具体做法是:上、中、下三上区域分别上课,(声乐,钢琴,舞蹈)同时上课和教学计划不发生冲突,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素质较好、成绩突出的“上”组的同学,要求要相对高些,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可能补充一些难度较大的歌曲,如“我和我的祖国”等,同时老师要多做指导,多做示范严格把关,使她们感到学无止境,学有所求,从而,促进她们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使她们的声乐水平不断提高。比如,有位同学,素质很好,但在理论上却一窍不通,发音也不稳,由于受方言土语的影响,说话发音很硬。我就鼓励她帮助她掌握发声要领,多做咬字、吐字的练习,教她学习“歌唱呼吸方法”。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这个学生进步很快,不但解决了发音问题,而且在年终考核中一跃到了前几名。
对于那些素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