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城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学案3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3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
一、单选题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
A.① B.② C.③ D.④
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
A.⑤ B.⑥ C.⑦ D.⑧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4、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m2
转化来源 湿地类型旱地 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0 235 18 海涂 43 -155 2 027 0 17 627 水库坑塘 25 657 -33 -211 5 694 926 水田 76 -793 -1 053 0 0 注 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图2为北半球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
A.土壤更肥沃 B.热量更丰富 C.降水更丰沛 D.光照更充足
12、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将使区域内( )
A.年总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减少 C.地带性植被改变 D.自然灾害减少
13、人类缓解这种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调整作物布局 B.改善能源结构 C.提高消费水平 D.推广无氟冰箱
“生物入侵”是指某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在引种到我国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答题。
14、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
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
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
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
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
15、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 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 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人们发现有些年份的圣诞节前后,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温暖的海水“杀死”了大量鱼群,并引起相关环境变化,人们称此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回答16-18题。
16、材料中鱼群被大量“杀死”的原因是( )
A.来自赤道方向的暖水有毒 B.来自赤道方向的暖水致使该海域浮游生物过度繁殖
C.来自赤道方向的暖水使该海域大量浮游生物死亡 D.热带肉食性鱼类随来自赤道方向的暖水南下
17、“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 ( )
①使其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②向秘鲁附近海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③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 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变化,降水异常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实际上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B.“厄尔尼诺”现象是生物要素的变化而引起的
C.“厄尔尼诺”现象反映出地理环境中的每一要素都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D.“厄尔尼诺”现象反映出某一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19、当“拉尼娜”发生时,住往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热带太平洋东部暴雨频繁 B.南美太平洋沿岸鱼类大量死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