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研究——以云南省石林县大糯黑村为例.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SocialSciencesinYmmanNo.3
乡村旅游开发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 — 以云南省石林县大糯黑村为例
黄 继 元
(昆明学院 科学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118)
摘要:“生态博物馆”模式是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村寨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生
态博物馆 ,它将其保留在文化的原生地 。作为保存 了一种文化和 自然的生态博物馆 ,也是可贵的人文旅游资源,采用多元
化、综合型方式是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最佳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10)O3—0I14—O5
石林县大糯黑村被列为 “云南省民族民居传统文化保 其具体范围包括6大类 :(1)口头传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护区”、“昆明市文化旅游特色村”、“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 产表现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
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考察点”、“云南大学民族学调 仪、节庆;(4)有关自然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
查基地”。以该村为研究案例具有代表性,一方面可以丰富 传统技艺和经验,如传统的生产技术、医药、体育健身活动
国内关于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的研究案例,扩 等;(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lvl2)。
展研究的视角;另一方面,从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看,探索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从内容到形式,
关联性、差异性以及一定的冲突性的一般特征和规律,为 都有 自身的特殊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传承性、社会性、无
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和参 形性、多元性、活态性、地域性、民间性等方面 83~87)。
考,有利于发展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 一 、 大糯黑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团体、有时为个人视
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 、表现 大糯黑所在地圭山镇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东部,
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距石林风景区约25公里 ,距昆明市约93公里,大糯黑
收稿 日期 :2O09一O8—21
基金项 目:本文系2009年云南省社科规划 “两院”课题 “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 以昆明石林县大糯黑村为
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继元(1956~),男,昆明学院科学发展研究院教授。
l14
有235户936人,彝族 占全村人口99%以上。全村土地面 代没有学习、继承的积极性;第三,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的
积约6平方公里。 变迁,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婚礼
大糯黑作为彝族撒尼文化的集聚地,拥有数量众多、 在现今撒尼族人民的生活当中基本保持了传统婚礼仪式
种类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有以下特点: 的程序和内容,但是总体上来说对婚礼歌的热情有所降
形式丰富多样。大糯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 , 低 ,唱词内容 日趋简化、淡化 ,年轻人中能够唱婚礼歌的人
数量较多。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族 数相对以前少了许多,很多歌曲都不能完整地唱下来,有
体育、民间艺人、传统手工艺和民俗等项 目。联合国教科文 的甚至一点都不会唱。
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所列出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大糯黑村几乎全部都有。 大糯黑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遗产价值高。大糯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极高,部
分代表项 目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据重要地位。昆明目前已 2009年有 7家农户搞起了彝家乐,有接待床位3O张。
有4个项 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