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验心理学讲义(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ppt

发布:2017-03-02约6.91千字共8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设计 一、多变量设计 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三、小样本设计 四、准实验设计 *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设计 实验设计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主要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额外的或未控制的变量,从而增加实验产生有效、一致结果的可能性。 实验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够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获得最多和最有效的实验数据以达到实验的最佳状态。 如果实验设计不当、对非实验条件控制不严、实验方法和程序安排不合理,即使实验的规模较大、实验次数较多,所得到的实验数据也仍有可能无法对最初提出的问题给予合理的回答,达不到原来的实验目的。 *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设计 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 (1)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 (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 (3)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 一、多变量设计 是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实验设计,主要包括多自变量和多因变量两种情况。 * (一)多自变量实验 多自变量(multiple independent variable)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 (一)多自变量实验 当自变量数量超过一个的时候,实验中就出现了新的现象:交互作用。所谓交互作用,即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交互作用就会出现。 * (一)多自变量实验 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 (1)效率高 (2)实验控制较好 (3)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 (二)多因变量实验(了解) 多因变量(multiple dependent variable)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分析方法常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 * 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一)被试间设计 被试间设计的特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即一种实验处理或实验条件)。 实验水平 A B 被试 S1—S5 S6—S10 * (一)被试间设计 在被试间设计中,实验者必须尽量减少两个或多个组别中的被试差异,以保证两组被试在实验开始时各方面都相等,这就是被试间设计的等组问题。 * (一)被试间设计 被试间设计采用两类分组技术来解决等组问题:匹配和随机化。 1.匹配设计(同质) 匹配(matching)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组别。 * (一)被试间设计 匹配法实施遇到的一些问题: (1)实验者不可能在每一个特征都进行匹配,常常是只在一些特征上进行匹配,而在另一些可能相关的特征上则有差异。因此,匹配往往是不完全的。 (2)匹配法往往耗费大量的工作量。 (3)在实验者同时匹配多个特征的时候,这些特征之间如果存在交互作用,就可能混淆实验结果。 (4)匹配法需要防止回归假象的介入。 * (一)被试间设计 2.随机化设计 被试间设计中较为常用分组方法是随机化法(randomization),就是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 (一)被试间设计 被试间设计的优点是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而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因此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缺点: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不能完全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 * (二)被试内设计 (二)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的特点是所有的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 实验水平 A B 被试 S1—S5 S1—S5 * (二)被试内设计 和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 其一,练习效应(practice effect) 其二,疲劳效应(fatigue effect) 解决顺序误差的应对方法—平衡设计技术。 * (二)被试内设计 常用的平衡设计技术:ABBA设计和拉丁方设计。 (1)ABBA设计 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只有两个时的情况,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呈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 (2)拉丁方设计 * 三、小样本设计 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 三、小样本设计 (一)ABA设计 小样本的ABA设计,可以较好地区分实验中自变量与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解决了以往AB设计中常常会发生的混淆问题。 * 三、小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