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生儿加护病房音环境调查.doc

发布:2017-02-07约6.1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生兒加護病房音環境調查 黃秀蓉1、陳昭惠2、吳志超3 1. 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研究生 2. 台中榮民總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3. 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教授 逢甲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407 台中市西屯區文華路100號 電話:04 –* 5213 Fax : 04 -E-mail: ccwu@fcu.edu.tw 摘要 本研究主要為探討病房內音環境,期能降低新生兒加護病房內之音量以減低對新生兒發育之影響。以台中榮民總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 NICU)為探討對象。調查顯示:1.醫療器材音量、音源及頻率依不同患者所使用之狀況而有所不同;2.保溫箱具隔音效果,主要乃隔離高頻音;3.各工作區域之背景音量均不相同。期以此研究作為日後新生兒加護病房之硬體設施規範及儀器使用與管理措施參考。 關鍵字:新生兒加護病房、新生兒、保溫箱、噪音 壹、前言 新生兒加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 NICU)通常被認定為一安靜的場所,但依據早期國外多位學者報告指出病房內之噪音監測值為70 ~ 110 dB(Long et al., 1980; Peltzman et al., 1970)。其噪音源可能是為了維持新生兒之生理現象,病房內必須擺放各種醫療器材以供患者使用。但病房中噪音源並非僅儀器所發出警報聲,2003年李氏調查報告指出萬芳醫院內外科綜合病房主要四項噪音源為工作車推動聲、護士呼叫鈴聲、工作人員喊話聲、家屬訪客談話聲[3]。鑒此,本研究將探討台中榮民總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中主要噪音源,但因國內尚未規範新生兒加護病房噪音規範標準,故將以美國環保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 USEPA)對於病房內之建議值白天45 dB,夜間35 dB作為規範。 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Pediatrics)於1997年亦推測懷孕時期過度暴露於高頻率之環境下,可能會①導致新生兒聽力損失及子宮內胎兒發育遲緩,②耳蝸受損③中斷NICU內早產兒及嬰兒正常生長及發展[4]。1992年Als學者亦推測新生兒加護病房環境可能會干擾新生兒之大腦發展[5]。 據1999年M. Kathleen et al.指出醫護人員交談聲距病床12英呎處仍可聽得清楚[6],因此修正醫護人員之護理活動、病床邊之教學、調整監視器音量及儀器之警報聲皆可降低NICU內之音量而減少對新生兒之影響(Depaul Chambers, 1995; Gray et al., 1998; Zahr Balian, 1995)。 噪音使新生兒、嬰兒知能系統受損、導致聽力損失、阻礙大腦發展,因此國內外均開始調查病房內之噪音對於新生兒之影響並調查病房內之噪音源,鑒此,本研究將以台中榮民總醫院之新生兒加護病房為調查對象,分析其音源、音頻以建立本土化資料,並希望以此資料作為並作為日後新生兒加護病房之硬體設施規範及儀器使用與管理措施參考。 貳、實驗方法 本研究採用測量儀器使用我國國家標準 CNSNO.7127-7129規定之噪音計、紀錄器、分析器、處理器等。測量20 Hz至200Hz範圍使用我國國家標準CNSNO.7129規定之一型聲度表,及符合國際電工協會IEC61260(1995)規範之噪音計。並以A加權、慢特性分析各監測結果。測定高度為離地面或樓板12 ~. 1.5公尺之間。而研究項目“隔音試驗”以我國國家標準CNSNO.8463所建議之方法測試。其中監測各工作區域之背景音量則採用網格法在劃分好之工作區域架設噪音計監測背景音量。而採用慢特性(slow)是參考國外文獻建議(Philbin, 1999)[10],且新生兒加護病房理論上音源發出特性應變動不大,故以慢特性作為本研究監測之參數。以網格法監測工作區域之背景音量可避免以單一測點之監測值代表整個區域之音量,但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中架設數個噪音計可能會影響工作動線而造成醫護人員之不便。為解決此問題,與醫護人員先行討論噪音計擺設位置以避免妨礙其作業,再詳加紀錄噪音計擺設位置並避免牆壁、地板之干擾即可。 參、實驗結果與討論 3.1 醫療器材音量、頻率 新生兒加護病房中主要產生持續性音量之儀器為呼吸器,呼吸器之功用主要為輔助患者呼吸,音源主要來自風扇運轉、泵浦及儀器所發出之警報聲。以我國國家標準CNSNO. 7183所建議施測機械噪音之方法測試醫療器材音量。型號netport e 500及VIP Gold Bird之呼吸器最大邊長均未超過50 cm,因此選定距離30cm處測量2小時進行比較,其操作條件分別為26 b/min及34 b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