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诊断ITP的特殊实验室检查: ① 血小板膜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 MAIPA(Monoclonal antibody immobilization of platelet antigen assay)法检测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的特异性高,可以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助于ITP的诊断。但实验方法尚待标准化。 ② 血小板生成素(TPO)可以鉴别血小板生成减少(TPO水平升高)和血小板破坏增加(TPO正常),从而有助于鉴别ITP与不典型再障或低增生性MDS。 ③ 幽门螺杆菌检测、HIV、HCV 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 ——ITP的诊断 新诊断的ITP:指确诊后3个月以内的ITP患者。 持续性ITP:指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ITP患者。包括没有自发缓解的患者或停止治疗后不能维持完全缓解的患者。 慢性ITP:指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的ITP患者。 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 ——ITP的分型 重症ITP:指血小板<10×109/L,且就诊时存在需要治疗的出血症状或常规治疗中发生了新的出血症状且需要用其他升高血小板药物治疗或增加现有治疗的药物剂量。 难治性ITP:指满足以下所有三个条件的患者:①脾切除后无效或者复发; ②仍需要治疗以降低出血的危险;③除外了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确诊为ITP。 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 ——ITP的分型 脾切除 药物治疗 硫唑嘌呤 环孢素A 达那唑 抗CD20单克隆抗体 (美罗华) TPO及其受体激动剂: 雷米斯汀;艾曲泊帕;特比澳; 长春碱类 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 ——成人ITP的治疗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大剂量地塞米松 泼尼松 丙种球蛋白(IVIg) 一线治疗: 二线治疗: ITP国内专家共识(修订) ——成人ITP疗效标准 完全反应(CR):治疗后血小板数≥100×109/L且没有出血。 有效(R):治疗后血小板数≥30×109/L并且至少比基础血小板数增加两倍,且没有出血。 无效(NR):治疗后血小板数 30×109/L或者血小板数增加不到基础值的两倍或者有出血。 在定义CR或R时,应至少检测两次,其间至少间隔7天。 主要内容 背景 工作组报告指南 发病机制 全新治疗方案 ITP发病机制 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 自身反应性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清除 细胞毒T细胞(CTL)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血小板生成减少 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 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T细胞寡克隆增生 (Zhu P 2005, Fogarty PF 2003) 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T细胞凋亡异常 (Olsson B 2005) 无能T细胞 (Anergized T cells)对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T细胞的增殖与抗体生成有抑制作用 (Peng J 2003; Zhang XL 2007) ITP发病机制—— 自身反应性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清除 细胞毒T细胞(CTL)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血小板生成减少 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 1自身反应性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清除 Zucker-Franklin D Karpatkin S N Engl J Med 1977;297:517 血小板在 内皮网状系统中 被吞噬 1 自身反应性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清除 ITP发病机制—— 自身反应性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清除 细胞毒T细胞(CTL)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血小板生成减少 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 活动期ITP呈现T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Olsson B 2003) ITP患者CD8+T细胞可介导CTL异常激活/血小板破坏 (Hou M 2006) 2 细胞毒T细胞(CTL)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T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Olsson B, 2003 ITP发病机制—— 自身反应性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清除 细胞毒T细胞(CTL)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血小板生成减少 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 3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生成减少 ITP患者抗血小板抗体介导的巨核细胞生成及成熟障碍 (Chang M 2003, McMillan R 2004) ITP患者Trail介导的巨核细胞凋亡异常导致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Wang L Yang L 2010) 研究表明,2/3 ITP患者中血小板生成≤正常 75%患者中TPO水平在正常范围 (TPO合成相对不足) 自身反应性抗体抑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