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信息技术及化学课程整合浅探.doc

发布:2017-09-04约2.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及化学课程整合浅探很多学校的网络资源丰富,信息技术水平先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是我们当前经常谈论的话题。现就我个人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一些做法谈谈。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可操作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化学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随着化学研究领域的拓宽,科研手段的迅速更新,化学已经成为高新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同时可在网上便捷地获取信息,为科研提供最新的素材,并充实相应的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的网页资源库;也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实验现象,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实现人机交互沟通,甚至不断推广远程教学。这样灵活高效地组织课内外活动,为此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网络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成“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和引导“意义建构”。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通过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 二、有效整合,须处理好“三个阶段” 1.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 2.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BBS、NETMEETING等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 3. 课后拓展阶段:学生活动为主。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形: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或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 三、整合体现——实际应用 1. 展示微观结构,模拟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 利用计算机可以形象地展示分子、原子、原子团等微观粒子以及一些晶体的结构;采用电脑动画的手段,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变化中的微观过程。 2. 模拟或再现化学实验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模拟错误操作。 (2)对于严重污染环境、易使人中毒的实验。 (3)对难度较大、成功率较低或反应较慢的实验。 (4)一些前面曾经做过的实验,因间隔时间长已淡忘的,可以通过模拟再现。 四、整合目标——能力培养 1. 激发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把一些化学微观世界放大,模拟一些三维结构动画,使许多抽象和难分难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学习,增强记忆,促进空间想象等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2. 激活思维,提高分析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提出问题,并为学生解决问题铺设思维的台阶,让学生思维沿着这一台阶由“已知”迈向“未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内容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1. 过分强调机器的作用的误区 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确实很重要,但并不能说它是最重要的。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以学生为本,应从学生开展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来考虑。 2. 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越多越好的误区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授课,正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有的学校规定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评优课一定要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说明学校重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有的教师常常用了很多的多媒体,包括录像、实物投影、录音机等,有的仅ppt 就20到30页,一节课只有45分钟,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课堂很是热闹,可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说,并不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