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第四批移动通信基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内蒙古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第四批移动通信基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简要本)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
2010年8月目 录
1总论 1
1.1项目背景 1
1.2编制依据 1
1.2.1环境保护法规、条例和文件 1
1.2.2相关的标准和技术导则 2
1.3评价技术路线和评价工作重点 2
1.3.1评价技术路线 2
1.3.2评价工作重点 2
1.4评价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 2
1.4.1评价范围 2
1.4.2环境保护目标 3
1.5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识别与确定 3
1.6评价标准 4
2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概况 5
2.1自然环境概况 5
2.2社会环境概况 6
2.3环境质量概况 6
2.4电磁辐射源情况 7
3.1工程名称 8
3.2工程建设规模 8
4工程分析 9
4.1电磁波传播方式与移动通信原理 9
4.1.1电磁波传播方式 9
4.1.2移动通信原理 9
4.2移动通信的基站和天线 10
4.3建设项目污染源分析 12
4.3.1施工期 12
4.3.2运营期 12
5 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 14
5.1典型基站的选取 14
5.2监测布点原则与方法 20
5.3测量仪器 20
5.4典型基站本底监测结果 20
6 电磁辐射影响校核计算 27
6.1功率密度核算 27
6.2辐射防护距离计算 27
6.3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 27
7 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措施 29
7.1环境管理 29
7.2污染防治措施 29
8产业政策相符性和规划相符性分析 30
8.1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30
8.2规划相符性分析 30
9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31
10环境风险评价 32
10.1环境风险识别 32
10.2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32
11 结论和建议 33
11.1评价结论 33
11.2建议 33
1总论
1.1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界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用户数量和业务量呈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同时用户对通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内蒙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移动)对GSM网络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容及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覆盖的范围和提供更好的移动通信服务。
2007年1月,中国移动全面启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扩大的TD-SCDMA规模网络技术应用试验网的建设。TD-SCDMA规模网络。
TD-SCDMA基站141个。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在接到环评任务后,认真收集了本项目的相关技术资料,征求了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的意见;对工程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确定环境敏感保护目标进行环境现状监测开展了本工程对本工程的噪声、生态等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环境保护措施。国家环保总局和信息产业部《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磁辐射防护标准为电磁辐射源在接受点产生的功率密度小于0.4W/m2(40μW/cm2)。μW/cm2。
2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呼伦贝尔市地处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东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面积的21.4%,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面积的总和。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期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723.82公里,其中中俄边界1048公里(不含未定界部分),中蒙边界675.82公里。
呼伦贝尔属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形成三大地形单元和经济类型区域:大兴安岭山地为林区,海拔700~1 700米;岭西为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草原畜牧业经济区,海拔550~1 000米;草原与林地的过渡地带,多是黑钙土,适于发展种植业,形成以农牧企业为主要成分的农牧结合经济带;岭东地区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形成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海拔200~500米。
呼伦贝尔市土地总面积3.8亿亩,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全市土地有8大类,二级分类共42种类型,耕地土壤以黑土,暗棕壤,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土质肥沃,自然肥力高。全市探查到的各类矿产达40余种,矿点370多处。其中57处矿点已探明,主要有煤炭、石油、铁、铜、铅、锌、钼、金、银、铼、铍、铟、镉、硫铁矿、芒硝、萤石、重晶石、溴、水泥灰岩等。煤炭探明储量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总和的1.8倍。
呼伦贝尔市水资源总量为28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2亿立方米,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地下水资总量14.6亿立方米。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1万立方米,高于世界人均占有量,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66倍。
呼伦贝尔是一个以蒙古族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