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介绍.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林业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一、林业对气候的影响;(一)林业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高现有森林质量增加碳汇。专家分析:我国现有森林植被资源的碳储量只相当于其潜在碳储量的44.3%。因此,通过合理调整林分结构,强化森林经营管理,能够大大增加现有森林植被的碳汇能力。 ;通过加强森林保护,减少森林碳排放。通过严格控制乱征乱占林地等毁林活动,减少源自森林的碳排放。通过强化对森林中可燃物的有效管理,建立森林火灾、病虫害预警系统等措施,有效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将会减少森林碳排放。 ;通过保护湿地和控制林地水土流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国现有100公顷以上的各类湿地总面积3848万公顷。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可以减少因湿地破坏而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林木生物质原料可以部分替代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利用现有宜林荒山荒地和盐碱地、矿山复垦地等难利用地,还可定向培育一部分能源林,扩大林木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的比例,有利于减少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通过增加木材使用、延长使用寿命,增加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用木材部分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不但可以增加碳贮存,还可以减少使用化石能源生产原材料所产生的碳排放。;(二)林业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二、气候对我国林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林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全球将持续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对我国林业发展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林业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地位;(一)气候变化对森林物候的影响;(二)气候变化对森林分布和组成结构的影响;长期气候变化导致一些地区林线海拔升高。如祁连山山地森林区森林面积减少16.5%、林带下限由1900m上升到2300m,森林覆盖度减少10%(王根绪等,2002)。;气候变化同时也影响干扰群落的恢复过程。区域气候变化已经导致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次生演替恢复速度降低,而且增加了次生林演替过程中的树木死亡率(臧润国等,2008)。;气候变化后的条件还有可能更适合于区域物种的入侵,从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周广胜等,2004)。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位移是所有组成和栖居该系统的物种的位移,因此森林类型的消失将是伴随一些物种的消失,如我国寒温带已有的的极地成分、寒带和一些寒温带成分物种在我国的退出。由于生物多样性格局和物种关系链发生变动,一些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减弱或丧失稳定的食物链或生境的巨变就会濒危和消失。
;未来气候变暖将导致中国的温度带发生北移(李克让等,2005),从而改变我国森林植被和树种的分布格局。气候变暖将导致东北森林垂直分布带有上移的趋势,若降水也增加,则大兴安岭森林群落中温带针阔混交林树种的比例增加,如红松、水曲柳等(程肖侠等,2008)。温度增加将导致寒温带大兴安岭落叶松林面积将缩小,南部边缘北移,甚至彻底在中国境内消失(钟秀丽等,2000);(三)气候变化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四)气候变化对林火和森林有害生物的影响;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使我国森林病虫害分布区系向北扩大,森林病虫害发生期提前,世代数增加,发生周期缩短,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加大,并促进了外来入侵病虫害的扩展和危害。1961年到2001年的历史资料表明,冬季温度偏高的年份,病虫害发生严重,其线性相关关系极为显著(赵铁良等,2003)。;(五)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碳汇功能和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明显上升,降水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不大。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14种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中,土壤形成、废物处理、生物防害、食品生产、文化的价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气候调节、干扰调节、水分调节、水分供应、防止侵蚀、养分循环、原材料、基因资源和休闲游乐的价值都增加,特别是防止侵蚀、养分循环及原材料的价值,增加幅度很大(张明军等,2004)。;(六)气候变化对林业重大工程的影响;谢谢观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