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局域网设计与实现课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湖南科技大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校
园
局
域
网
设
计
与
实
现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2014年11月日
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计算机网络OSI模型中最低的一层,位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它直接面向实际承担数据传输的物理媒体(即通信通道),物理层的传输单位为比特(bit),即一个二进制位(“0”或“1”)。实际的比特传输必须依赖于传输设备和物理媒体,但是,物理层不是指具体的物理设备,也不是指信号传输的物理媒体,而是指在物理媒体之上为上一层(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传输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物理层规定: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创建、维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机械的,电子的,功能的和规范的特性。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
连接层,又称为数据链路层(Data Link),或称为网络介质层(Network In-terface),也就是网络的基础建设,广泛应用于通信网的安全技术中,处理通信与授权控制的核心协议。可在以太网(Ethernet)、光纤(Fiber)、无线网络(Wireless)、帧传送(Frame Relay)或点对点(PPP)物理网络中为网络层提供数据传送服务,连接层最重要的任务在于传送及接收物理层所传送的光电信号。
网络层是OSI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提供路由和寻址的功能,使两终端系统能够互连且决定最佳路径,并具有一定的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的能力。TCP/IP协议体系中的网络层功能由IP协议规定和实现,故又称IP层。网络层介于运输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它在数据链路层提供的两个相邻端点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功能上,进一步管理网络中的数据通信,将数据设法从源端经过若干个中间节点传送到目的端,从而向运输层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主要内容有:虚电路分组交换和数据报分组交换、路由选择算法、阻塞控制方法、X.25协议、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异步传输模式(ATM)及网际互连原理与实现
运输层是ISO/OSI的第四层,处于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之间,是整个协议层次中最核心的一层。它的作用是在优化网络服务的基础上,为源主机和目标主机之间提供可靠的价格合理的透明数据传输,使高层服务用户在相互通信时不必关心通信子网实现的细节。
应用层也称为应用实体(AE),它由若干个特定应用服务元素(SASE)和一个或多个公用应用服务元素(CASE)组成。每个SASE提供特定的应用服务,例如文件运输访问和管理(FTAM)、电子文电处理(MHS)、虚拟终端协议(VAP)等。CASE提供一组公用的应用服务,例如联系控制服务元素(ACSE)、可靠运输服务元素(RTSE)和远程操作服务元素(ROSE)等。随着应用层的发展,各种特定应用服务的增多,应用服务的标准化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ISO已制定了一些国际标准(IS)和国际标准草案(DIS)。
AP来为所有网络用户提供服务。用户相对疏散区域只需要布置少数AP即可,以AP覆盖范围最大为宜;用户相对密集区域需要通过增加单位面积内AP数目来为用户提供可靠服务。前者主要考虑覆盖范围这一因素,后者则主要考虑单位面积系统容量这一因素。与校园网骨干网相连的以太网交换机、AP和远程无线网桥将不同容量、分布在不同空间的局域网连入校园网,从而实现了各分组局域网通过校园网骨干网接入Internet。
1.无线校园网的覆盖方式选择
无线校园网络是对校园园区提供无缝的信息网络覆盖,为师生的电脑无线接入校园网络以及互联网络提供一种可能,为师生提供一个专业的无线校园网络解决方案。目前室内无线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般为30—100m,室外100-500m(实际传输距离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可以综合降低投资成本,信号质量和接入人数也都会有显著的提高,本次校园无线网络工程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铺设方式:
第一种方式,有线网络结合无线网络,各楼群利用室外无线AP接入主干网络,通过信息网络布线连接至各室内AP节点提供信息接入服务。该方式适合无线接入集中,接入信息点数量相对较多,布线难度相对简单的环境。
第二种方式,有线网络承载无线网络,主干网络采用已经铺设的有线网络,直接在各个节点铺设接入点AP设备。该方式适合有线网络非常完善,仅通过配线即可到达AP铺设点,施工难度相对较低。
2.无线频率的技术选择[2]
目前针对WLAN来讲,无线频率2.4G具有3具不重叠的信道,针对5.8G具有5个不重叠信道,但由于网络用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故网络覆盖时所需要的WLAN网络空间最好都要进行2 4G与5.86的频率覆盖,从网络规划的角度出发,主要考虑2.4G与5.8G二个频率的覆盖设计,针对2
显示全部